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自然科学   3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对模糊综合数学模型权重改进,建立适合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多层次模糊综合简化评价的数学模型,将传统的定性评价指标转换为定量评价指标。通过具体英语课堂实例检测证明了该方法是客观、有效、科学、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从茶多酚残液中提取天然茶氨酸需通过凝絮、活性炭吸附等预处理,再经由阳离子交换树脂(732型)动态吸附、洗脱、浓缩、结晶而得.研究得出茶氨酸提取最佳工艺为:上样液质量浓度2.5g.L-1,上样液pH=3.5,洗脱液浓度0.20mol.L-1,洗脱流速为2.4BV.h-1(BV为层析柱体积).最后用高效液相色谱谱图、红外光谱表征目标物.所制得茶氨酸粗品提取率为3.07%,纯度在99.5%以上.  相似文献   
3.
芳香性的本质——π对称场效应能FE_π的研究(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以FEπ=Edeloc环-∑i=1(2nβ-RE)Ni+3n-0.1∑πe-66对辐射多烯分子,轮烯等系列分子场效应能计算;阐述“π-对称性”的普遍性。提出一新的分子结构稳定性判据△FπE,该判据也适用芳香性的判定。  相似文献   
4.
特高浓度氨氮废水吹脱复合氧化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氨氮含量为44.16 g/L的高浓度废水处理技术,探讨反应温度、pH值、反应时间、温度、吹脱工艺对氨氮去除、COD去除率的影响。方法在水温106℃,pH=11.0~11.2,采用空气吹脱处理18 min,气液比150∶1左右;残余液用一定浓度的复合氧化剂处理。结果经过处理,一次氨氮去除率达91.50%,氨氮含量≤120 mg/L,COD≤50 mg/L符合国家排放标准。结论该处理方法简单、可靠、方便,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二(口恶)英毒性logTEP及QSAR.方法 应用分子疏水常数logkow和分子前沿轨道能EHOMO逐步回归,建立简单的量化毒性方程.结果 量化毒性方程为:logTEF=-1.207 3 logkow- 0.071 6 EHOMO.应用该模型计算了40种典型二口恶英毒性logTEF,同已报道的实验值吻合,结论 该数学模型对二(口恶)英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1]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以FEπ-Edeloc环-∑/i=1(2nβ-RE)/Ni+3√n-0.1∑πe-6/6对辐射多烯分子,轮烯等系列分子场效应能计算;阐述“π对称性”的普遍性。提出一种新的分子结构稳定性判据△Fd5E,该判据也适应芳香性的判定。  相似文献   
7.
环氧纤维素醚合成与共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废棉和木屑为原料,在18%的碱及系列助剂作用下水解成碱纤维素.然后用环氧树脂进行接枝,摩尔投料比环氧树脂与碱纤维为0.5∶1.0,反应温度100 ℃,反应时间5.0 h,催化剂用量1%,醚化接枝率为32%.所得环氧纤维素醚(Cel-Ep)以0.6 mol的Cel-Ep与0.4 mol的CAB(cellulose acetate-butyrate)共混,合成出一种性能良好的新涂料产品.用IR对产品结构进行了确认.  相似文献   
8.
利用不同的季铵盐催化剂体系合成了丙烯海松酸环氧酯,考察了不同体系的催化剂活性。结果表明:四正丁基溴化铵的催化活性最高,产率达95.6%。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4.Oh,反应温度100℃,丙烯海松酸与环氧树酯的摩尔比为2.O:1.O,催化剂用量为总投料的1%,最后通过酸值和环氧值的测定,确定反应动力学为SN2历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综述了各时期芳香性理论研究及新近的进展,并对各种判据进行评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地方高校实验-实训-科技创新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创新人才的素质能力出发,提出高校实践教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讨论了高校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并对创新实验教学及科研的有机结合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