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动态观察脑梗死后继发锥体束损害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动态观察脑梗死后,远离梗死灶的锥体束纤维继发性损害的过程,并探讨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具单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供血区、累及内囊的单一病灶的脑梗死患者18例,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8人作对照组。分别在发病的第1周、4周和第12周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nging,DTI)检测,并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和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结果患者远离梗死灶的脑干(大脑脚、脑桥和延髓等部位的均数)部分弥散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在第1周、4周和第12周各时间点逐渐减少(P<0.01),而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vity,MD)却无明显变化(P>0.05)。脑干FA值减少的百分数与NIHSS减少的百分数(r=-0.46,P<0.05)及FM增加的百分数(r=-0.61,P<0.05)相关,与BI变化的百分数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局灶性脑梗死后,锥体束纤维继发性损害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并可能会阻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局灶性脑梗死继发逆行性神经纤维变性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imaging,DTI)技术前瞻性动态观察皮质下或脑干局灶性脑梗死后,病灶上方继发的神经纤维逆行性变性的过程,探讨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具有单侧内囊区或脑干的独立病灶的脑梗死患者16例,选择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6名作为对照组。患者分别在发病的第1周(W1)、第4周(W4)、第12周(W12)进行DTI检测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和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计算半卵园中心的DTI参数和各临床评分在观察期内变化的百分数绝对值,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灶上方半卵园中心的部分弥散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减少(患者组W1:(0.43±0.02),W4:(0.39±0.01),W12:(0.33±0.02),分别与对照组比较:(0.46±0.01),P<0.01),而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vity,MD)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从W1至W12,半卵园中心FA值减少的百分数的绝对值与NIHSS评分减少百分数的绝对值之间(r=-0.49,P<0.05)及与FM增加百分数的绝对值之间(r=-0.56,P<0.05)呈负相关,与BI变化的百分数的绝对值之间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局灶性皮质下脑梗死可引起神经纤维逆行性的继发性变性,而且这种逆行性的神经纤维继发性变性会持续存在并可能阻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磁场术中磁共振成像(iMRI)导航手术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可能性和应用价值。方法:19例涉及锥体束的脑肿瘤患者,应用多影像融合技术将术前DTI与iMRI影像融合指导手术,术中利用非刚体配准计算法和手动点配准融合技术把修正的DTI逐层与更新的iMRI影像融合,并导航手术。术后随访肢体运动功能。结果:成功获得DTI变形预测结果,肿瘤全切除率63.2%,次全切除率15.8%,肢体运动较术前好转或维持术前症状者84.2%。结论:iMRI与DTI融合导航手术可实时提供病灶与邻近锥体束间三维可视化解剖信息,提高肿瘤切除率,降低术后致残率。 相似文献
4.
白质纤维束的弥散张量成像在脑胶质瘤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MRI弥散张量成像(DTI)显示脑白质纤维束在脑胶质瘤外科的意义。方法:2003年9月至2004年12月,30例脑内肿瘤患者接受术前常规头颅MRI序列检查的同时,进行DTI序列扫描,经后处理得到各向异性分数(FA)图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结构,并进行FA值、图像信号强度及对比度的分析研究。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实现包括DTI序列扫描以及FA图像生成。脑白质纤维束显示为显著的高信号结构;灰质显示为等信号;脑脊液显示为低信号;脑内肿瘤呈类圆形等、低信号灶;肿瘤周围间质水肿区白质纤维束仍能在DTI的FA图上显像。DTI的FA图像对于脑白质纤维束显影的信号对比度明显优于常规的T1W图像。结论:DTI影像可以清晰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形态结构。结合其他序列的MRI应用于脑胶质瘤的术前诊断,可以准确判别肿瘤和周围脑白质纤维束的毗邻关系,对脑胶质瘤手术方案设计以及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预测与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纤维束示踪成像导航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组织中水分子随机运动的一种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弥散i量成像进行的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可以显示脑内主要白质纤维束的走行、方向及病理改变等信息,是目前唯一能够活1绘制人类白质纤维束的方法,将其应用于神经导航系统可使外科医生在术前计划和术中参考白质纤维束的因素而使手:更加安全有效,再结合术中实时电生理监测等技术手段,可显著改善神经外科手术中脑功能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是在磁共振成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利用水分子的弥散来成像的影像学方法,可以定量观察活体组织的弥散特征,了解组织纤维的走行方向和完整性,为临床提供组织早期病变的微观结构和微观动力学信息;是无创性检查深部组织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脑白质病变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联合利用脑磁图(MEG)、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和神经导航技术,在中央区低级别胶质瘤切除中神经功能保护的作用.方法 对40例涉及中央区的Ⅱ级脑胶质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神经导航定位肿瘤行手术切除;试验组将脑磁图、DTI与神经导航序列影像融合进行术中导航,术中可视下定位脑皮质功能区及皮质下传导束,来实现精确切除病灶.术后3d内行MRI、DTI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肿瘤切除程度、神经传导束完整性及术后1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KPS评分.结果 试验组肿瘤全切除率85% (17/20)显著高于对照组55% (11/20);试验组术后致瘫率25% (5/20)显著低于对照组60%(12/20);试验组术后1个月平均KPS评分(84.50±21.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64.05±33.36)分.两组在肿瘤切除率、纤维束(FA值)、神经功能保存、KPS评分上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通过联合利用MEG、DTI及神经导航技术,可最大限度地切除中央区胶质瘤,并更好地保留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相对有效锥体束(rEPT)在评价脑岛叶-基底节(IBG)胶质瘤患者运动功能预后和生活质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手术前、后分别对14例IBG胶质瘤患者行DTI检查,计算肿瘤侧rEPT(rEPT tumor,rEPTt)值.通过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rEPTt值与患者运动功能预后和KPS预后评分的相关性,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术前、术后短期和长期rEPTt值之间的差异.结果 rEPTt值与患者运动功能预后和KPS呈显著的正相关性(P<0.001);术前、后短期及长期rEPTt值分别为0.7754±0.0232、0.7197±0.0423、0.9280±0.0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rEPTt值有助于评价患者的康复情况,反映神经功能动态恢复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认知功能与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关系。方法采用MMSE、蒙特利尔认知测评量表(Mo CA)及临床痴呆量表(CDR)评价60例SIVD患者(SIVD组)和45名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应用DTI技术测量患者脑白质不同感兴趣区(ROI)各向异性分数(FA)和表观弥散系数(ADC)。SIVD组用常规头颅MRI采用年龄相关白质改变(ARWMC)评分方法对侧脑室周围脑白质高信号严重程度进行评分。结果与SIVD组比较,正常对照组MMSE及Mo CA评分显著增高,CDR评分显著降低(均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IVD组双侧额叶前部、双侧侧脑室前角区及后角区的FA值显著下降,ADC值显著升高(P<0.05~0.01)。其余各区FA及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IVD组ARWMC评分为1分11例(18.3%),2分31例(51.7%),3分18例(30.0%)。正常对照组中5人(11.1%)为1分。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SIVD组ARWMC评分与双侧侧脑室前角区及后角区FA值呈负相关(r=-0.912,P<0.01),与ADC值呈正相关(r=0.891,P<0.01)。双侧额叶前部皮质下白质及海马区FA值与MMSE及Mo CA评分呈正相关(P<0.05~0.01)。结论 SIVD患者多个ROI的FA值降低及ADC值的增高程度,可以反映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术前运用弥散张量成像( DTI)技术定位大型听神经瘤与面神经相对位置的可行性,为术中保护和术后改善面神经功能提供帮助。方法对23例直径≥3.0 cm的大型听神经瘤病例,术前采用DTI显示肿瘤侧面神经并定位面神经与肿瘤的相对位置关系,在术中通过观察和电生理监测,验证术前面神经影像定位的准确性,并采取措施保护,术后随访面神经功能。结果肿瘤直径3.0~6.0 cm,平均(3.8±0.8)cm;18例(78.3%)面神经可通过DTI显示,其中8例面神经位于肿瘤腹侧中部,6例位于肿瘤腹侧下方,2例位于肿瘤腹侧上方,1例位于肿瘤上极,1例位于肿瘤下极。术前DTI定位与术中定位吻合率为100%。1例直径5.0 cm听神经瘤的面神经仅部分显示,3例术前面瘫者和1例囊性听神经瘤的面神经未显示。肿瘤全切除19例,次全切除4例。术后随访4~28个月,面神经功能HB Ⅰ级10例,HB Ⅱ级13例。结论 DTI面神经成像技术有助于术前定位大型听神经瘤中的面神经位置,提高面神经的解剖和功能保留率,是降低大型听神经瘤手术后面神经功能障碍的有效技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