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5篇
数理化   78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研究Banach格上算子的性质,受b-序有界集和Dunford-Pettis集定义的启发,给出了b-Dunford-Pettis算子的定义,研究了该算子与b-AM-紧算子(Dunford-Pettis全连续算子,弱极限算子,序Dunford-Pettis算子)间的关系;利用b-Dunford-Pettis算子与Dunford-Pettis算子的共轭关系,证明了b-Dunford-Pettis算子满足控制性.  相似文献   
2.
3.
高路堤承台式抗滑桩是一种可用于特殊条件下支挡高路堤的新型组合式抗滑结构,可适用于铁路沿线典型陡坡路堤工程,主要由上部的受荷桩板墙、中间的承台和下部的基础桩构成。为研究高路堤承台式抗滑桩在外荷载作用下桩侧土压力分布规律、内力与位移特征,依托云南弥勒至蒙自铁路某区段的典型高路堤工程,进行了几何、重度相似比分别为1:13和1:1的物理模型试验,并结合数值模拟及理论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桩-土系统变形发展与推力荷载关系而言,桩体水平位移随推力发展可分为较小推力作用下的线弹性小变形阶段、增长率缓慢增大的弹塑性变形阶段和增长率显著增大的塑性变形阶段共3个阶段; 受荷桩板墙后侧土压力分布呈顶点位于中下部的抛物线模式; 基础桩前侧和后侧土压力总体分别呈上小下大、上大下小的抛物线形分布,后侧土压力最大值位于基础桩顶端,后侧土压力合力占前侧的24%~37%; 基础桩中部存在弯矩与剪力零点,其顶端弯矩、剪力较受荷桩底端显著减小,分别减小55%~60%、93%~94%; 现行相关规范方法算得受荷桩、基础桩最大弯矩分别较试验值高出16%~36%、16%~23%,其算法显著偏保守; 基础桩顶端弯矩较传统等截面抗滑桩减小56%~63%,意味着承台式抗滑桩可显著改善传统抗滑桩的“嵌固段”受力,整体上具有较为突出的力学性能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细水雾在高温受限空间的降温效果,提出更广泛的细水雾系统应用范围,通过搭建小尺寸受限空间实验平台,开展大量水雾降温实验,研究细水雾在狭长受限空间内的降温特性,并重点分析影响水雾降温性能的主要参数。结果表明:随着纵向距离的增大,水雾降温效果逐渐减弱,降温幅度先急剧下降再缓慢降低,整个空间下层区域的降温效果优于上层区域。环境温度、喷头布置形式以及通风状况是影响水雾降温效果的重要因素:环境温度越高,降温范围越大,降温效果越明显;纵向喷头布置形式有利于水雾与周围环境更充分地热交换,提高降温效率;水雾-通风协同作用时,既能扩大水雾降温范围,又能显著提高降温效果,同时保持空间温度场稳定均匀。  相似文献   
5.
在混沌通信系统中,混沌载波的时延特征直接影响着通信系统的安全性,因此隐藏混沌载波的时延特征信息十分重要。本文基于外腔反馈式半导体激光器(ECSL)的单光注入结构,引入激光器参数失配,详细阐述了一种通过主从激光器参数失配来消除混沌信号时延特征的方法。利用自相关函数作为量化工具,对混沌信号的时延隐藏效果进行量化分析,数值研究了主从激光器间的参数失配对混沌信号时延消除的影响,并结合注入强度与频率失谐开展了进一步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引入激光器参数失配对时延隐藏的效果影响显著,参数失配率在-0.4~0范围时有助于在从激光器混沌输出中隐藏主激光器外腔引入的反馈时延;而且,当主激光器注入强度在10ns-1~20ns-1范围内,主从激光器频率失谐控制在-20GHz附近时,信号时延隐藏效果最佳。因此,由此单混沌光注入系统产生的混沌信号可显著提高混沌载波的安全性,进而增强其潜在应用的性能。  相似文献   
6.
增材制造是现代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革命性突破技术之一. 其中, 增材构件的大批量生产和高可靠应用, 关键在于制造可重复性、质量可靠性与性能可预测性. 而在各向异性组织、广域分布缺陷、深部残余应力和复杂表面粗糙度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 基于传统经验模型和有限数据的增材制造金属力学性能预测效率与准确性面临着严峻挑战. 近年来, 作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ML)方法为有效处理高维物理量之间的复杂非线性关系提供了契机, 在增材制造合金材料力学性能预测领域得到持续关注. 文章综述了机器学习在增材制造材料及构件力学性能预测中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首先简述了常见的机器学习算法和通用的机器学习流程, 重点分析了融合物理信息的机器学习(physics-informed machine learning, PIML)方法的特点与构造方式; 然后概述了增材制造合金材料力学性能4大影响因素的形成原因及机器学习在这些影响因素预测中的应用现状; 重点介绍了ML和PIML在拉伸性能和疲劳断裂性能预测中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最后指出当前机器学习在力学性能预测中的局限性, 并探讨了发展趋势和技术前景.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等离子体与自由液态锂表面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建立了用氩气驱动的液态锂回路装置。介绍了建立的液态锂回路装置的组成部分、技术参数及运行原理。此回路主要由主回路、等离子体与液态锂相互作用试验段和单阴极高密度等离子体发生装置三部分组成。目前,此回路已取得一些初步的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8.
对跨中集中外荷载作用下一次超静定梁的弹塑性加载和变形全过程进行了改进分析.根据受力变形特点,超静定梁的加载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弹性阶段、固支端附近塑性变形区扩展阶段、固支端附近和集中荷载作用点附近塑性变形区扩展阶段、固支端保持为塑性铰而固支端附近的弹塑性区发生卸载现象但集中荷载作用点附近塑性变形区继续扩展阶段.在弹性阶段,位移与外荷载是线性比例关系,在后三个阶段,位移与外荷载是复杂的非线性关系.针对现有研究中位移计算存在的错误,给出了第四阶段全过程任意点的位移计算公式,给出了跨中位置点各阶段荷载终值对应的位移.给出的位移公式,可供工程结构设计应用.  相似文献   
9.
纳米线(NW)结构内的微观结构缺陷对NW的机械性能存在一定的影响。NW断裂位置的预测关系着纳米器件应用的寿命,进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本工作中,基于统计分析,分别研究了单晶铜纳米线(Cu NW)拉伸过程中出现的断裂位置以及在应力屈服点处产生的初始微观结构缺陷(初始缺陷)的位置对温度的依赖性,进一步探究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利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了单晶Cu NW在20~300 K的温度范围内的拉伸状态,共包含6个体系,各温度体系包含300个独立的样本。基于机器学习,采用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 (DBSCAN)算法,将hexagonal close-packed (hcp)原子划分为各个初始缺陷以进一步确定其位置。统计结果显示,当温度低于50 K时,初始缺陷的位置集中在NW的两端。随着模拟温度的上升,MD模拟结果展现了单晶Cu NW的拉伸过程中的杨氏模量、平均屈服应力、平均势能等机械性能对温度的依赖性。温度的升高进一步促使了更多初始缺陷的产生,并使得初始缺陷的位置由统计分布的两端向中间平均化。与初始缺陷相比,各温度下的断裂位置集中在两端。统计结果表明,模拟的温度范围对NW的断裂位置无明显影响,但对初始缺陷的产生具有明显影响。当温度低于100 K时,初始缺陷的位置分布与断裂位置分布呈现了一致性。由于两者具有不同的温度依赖,其差异随着温度的上升逐渐显现。对不同温度下的微观结构形变行为观察发现,断裂失效明显受到NW两端的表面效应和阻挡效应的影响。最终的断裂位置受塑性形变中后期的影响,与应力屈服区产生的初始缺陷无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10.
借助全数控光频梳生成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受激布里渊散射效应的可编程微波光子滤波方案.对该方案的原理和结构进行分析并建立了可编程滤波模型,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获得了滤波带宽0.1~1GHz范围内可调、顶部通带响应相对平坦、可重构、中心频率可在4~24GHz大范围内连续调谐的微波光子滤波器.该滤波方案与已有的模拟控制的微波光子滤波方案相比,具有全数控可编程的优良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