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2篇 |
免费 | 3篇 |
学科分类
自然科学 | 9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3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2-溴-4-(哌啶基甲基)吡啶为原料,与2-丁烯-1,4-二醇醚化,经氯化、G abrie l反应、肼解,然后再与2-呋喃甲硫基-S-氧代乙酸对硝基苯酚酯进行胺解反应,制得第二代长效H2受体拮抗剂拉呋替丁,总收率为29.89%[以2-溴-4-(哌啶基甲基)吡啶计]。 相似文献
2.
基于氟哌啶醇对钌联吡啶电化学发光强度的增强作用,建立了测定氟哌啶醇的电化学发光新方法.结果表明,在6.0×10-7mol/L钌联吡啶和0.10 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pH值为7.50)中,控制铂电极的工作电位为1.25 V,氟哌啶醇增强化学发光强度与氟哌啶醇浓度在1.0×10-9~9.0×10-6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8.0×10-10g/mL(S/N=3),对1.0×10-8g/mL的氟哌啶醇进行11次平行测量,相对标准偏差为1.9%.所建立的方法已应用于针剂和片剂中氟哌啶醇的测定. 相似文献
3.
用相转移催化剂的方法合成革乙哌啶的中间体,对原生产工艺进行了改进,摸索出中间体合成的最佳条件和最高收率,使改进前后的合成收率由34.6%提高到72.4%。 相似文献
4.
1-苄基-4-甲氧羰基-4-苯胺基哌啶是合成芬太尼类化合物的重要中间体,本文采用微波辐射技术,合成了1-苄基-4-甲氧羰基-4-苯胺基哌啶.利用正交实验设计法对影响收率诸因素进行了考察,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辐射温度为120℃、辐射时间为1.5 h、辐射功率为30 W,反应时间从常规加热反应的36 h缩短到了1.5 h,降低了反应的危险性同时,提高了反应收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氟哌啶醇与阈下镇痛剂量强痛定协同镇痛作用。方法:参照药理实验方法学热板法,以小鼠放置热板至舔后足时间做为痛阈。结果:阈下镇痛剂量的强痛定与氟哌啶醇叠加后,镇痛作用显著增强,并有良好时效关系。结论:氟哌啶醇与强痛定之间具协同的抗痛作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哌啶荒酸哌啶(PDPC)与Mn(Ⅱ)最佳显色反应的条件,确定在pH=7.0的条件下,Mn(Ⅱ)与PDPC形成棕红色络合物,络合物组成比1∶1,可见光区最大吸收波长λmax=498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1.02×104L·mol-1·cm-1.应用拟定方法测定合成水样中Mn(Ⅱ)含量,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哌啶荒酸哌啶(PDPC)与Mn(Ⅱ)最佳显色反应的条件,确定在pH=7.0的条件下,Mn(Ⅱ)与PDPC形成棕红色络合物,络合物组成比11,可见光区最大吸收波长λmax=498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1.02×104L·mol-1·cm-1.应用拟定方法测定合成水样中Mn(Ⅱ)含量,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氟哌啶醇与阈下剂量吗啡合用对小鼠成瘾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氟哌啶醇与阈下剂量吗啡合用对小鼠成瘾性的影响。方法:自然戒断试验。结果:吗啡与氟哌啶醇配伍组元一发生竖尾和自发惊厥。结论:吗啡与氟哌啶醇合用,在产生明显协同镇痛作用的同时,致成瘾性却比等效剂量吗啡低得多。 相似文献
9.
利用硝酸铋和哌啶氨荒酸盐反应,合成了铋配合物[Bi(S2CNC5H10)2(NO3)]·[1,10-Phen].通过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该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配合物的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α=10.358(3)A,b=11.304(4)A,c=13.911(5)A,α=97.915(5),β=95.682(5),γ=116.490(5)°,V=1 420.1(8)A3,Z=2,F(000)=724,Dc=1.924 Mg/m3,μ=7.227 mm-1,R1=0.065 6,wR2=0.099 7.在该配合物中,铋原子为八配位的畸变的加帽五角双锥构型. 相似文献
10.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17,(2):106-110
以4-羟基苯乙酸为原料,通过硝化反应、酰胺化反应、还原反应,得到关键中间体5.化合物5通过与各种取代芳基酰氯进行酰胺化,相应产物最后在对甲苯磺酸催化作用下,发生闭环反应,得到8个新型的2-芳基苯并噁唑-5-乙酰哌啶衍生物.目标化合物结构均经~1H NMR,~(13)C NMR和质谱确证.抑菌活性测试表明:大多数化合物对大肠杆菌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明显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