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3S技术在辽宁省海岛地名普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S技术因具有快速、准确、实时的导航定位、对地实测和强大的空间信息加工、处理和分析能力,在国防、气象、灾害监测与环境保护、能源、交通、土地资源勘察等领域得以广泛应用。辽宁省海岛地名普查首次采用了3S技术,实现了海岛地名信息和海岛地理基础数据调查与管理的一体化,达到了海岛地理实体、数据信息、外业调查照片的一致性,建立了海岛地名信息系统。详细介绍了辽宁省海岛地名调查中,3S技术在数字化、导航定位和信息识别、提取、勘测、分析、处理以及数据集成等环节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辽东湾微微型浮游生物的丰度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自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分4个季节调查了辽东湾海域的微微型浮游生物的丰度。结果表明:夏季辽东湾的聚球藻(Synechococcus)丰度最高,平均丰度为1.89×104 cell/mL。秋季次之,冬季居第三位,春季最低。夏季比其他3个季节的聚球藻丰度要高一个数量级。夏季辽东湾的微微型真核藻类(Picoeukaryote)丰度最高,平均丰度为3.79×103cell/mL,秋季次之,冬季与春季相差不大。夏季比其他3个季节的微微型真核藻类丰度要高一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獐岛和大鹿岛近岸海域悬沙浓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潮流动力的关系,促进海岛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文章通过样品采集和分析计算,研究相关海域悬沙浓度的平面和垂直分布特征、潮流场分布特征、悬沙浓度与潮流的动力关系以及全潮单宽输沙量。研究结果表明:大、小潮期的悬沙浓度均存在较明显的水平梯度,同一层水体大潮期的悬沙浓度大于小潮期;悬沙浓度呈近岸较高、向海逐渐降低的分布状态;悬沙浓度与海水涨落变化的关系非常密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垂直分布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变大,垂直梯度近岸海域较大、远岸海域较小;涨潮流的流速明显大于落潮流,潮流运动形式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主流向大致呈NNE-SSW走向;远岸站位各层潮流流速的平均值略大于近岸站位,同一站位的潮流流速随水深的增加而有所降低;潮流变化使悬沙浓度出现周期性变化,悬沙浓度峰值出现在流速峰值后,且在落潮期更大;全潮单宽输沙量在大潮期和小潮期分别为151.7~1 017.9kg/d和146.3~931.9kg/d,净输沙方向均为西南向,即落潮方向。 相似文献
4.
5.
为了对渤海海冰生消问题进行模拟,基于三维自由水面垂向分层动网格的Euler-Lagrangian模式,采用VC(Vertex-Centered)方式的非结构化有限体积方法离散三维浅水方程组,模拟渤海的水流运动过程。以此水动力场为背景,引入热力学过程的影响,对渤海海域的冬季结冰过程进行模拟,建立了海冰生消模型。其中热力学参数主要包括大气温度、相对湿度、风场特征、太阳辐射、感热通量系数以及潜热通量系数。以渤海2011/2012年常冰年的结冰过程为例,将各个热力学参数对冰情影响的敏感性进行分析,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感热与潜热系数是对冰情影响最敏感的一项,即当感热和潜热通量系数仅减小了0.000 2后,其海冰的最大厚度就减小了15 cm。最后,通过连续实测的水动力数据与2009/2010年冬季的典型海冰灾害过程再一次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充分说明了模型具有较高的精确性、稳定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利用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测定了温度、pH值和Hg^2+等9种金属离子对体长24.2cm±0.7cm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消化道中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为40℃,对热不稳定,最适pH为7.2。Hg^2+,Mn^2+,Ag^+,Pb^2+,Ba^2+,Ca^2+对蛋白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抑制作用由强至弱依次为Hg^2+〉Ag^+〉Mn^2+〉Pb^2+〉Ca^2+〉Ba^2+,其中Hg^2+和Ag^+与对照差异极显著(P〈0.01),表现出极强的抑制作用;Cu^2+,Zn^2+,Mg^2+则对酶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促进作用大小依次为Mg^2+〉Zn^2+〉Cu^2+,Mg^2+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王朔;李华琳;何心怡;滕炜鸣;刘海娇;李大成;于佐安;王庆志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5,(5):29-37
本文为明确中国黄海北部地区香螺(Neptunea cumingii)自然群体的形态性状对质量性状的影响,测量了香螺的壳高X1、壳宽X2、壳口高X3、壳口宽X4、体螺层高X5、体螺层宽X6 6个形态性状和体质量M1、软体部质量M2 2个质量性状,采用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香螺形态性状对其质量性状的影响。研究表明:香螺各性状间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体螺层宽X6与体质量M1和软体部质量M2的相关系数均最高;体螺层宽X6对体质量M1和软体部质量M2的直接作用均最大,分别为0.649和0.559;壳宽X2对体质量M1的间接作用最大(0.626),壳口宽X4对软体部质量M2的间接作用最大(0.606)。经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以体质量M1为因变量、形态性状为自变量的最优回归方程:M1=-145.039+0.649X6+0.197X2+0.170X3(R2=0.879);建立了以软体部质量M2为因变量、形态性状为自变量的最优回归方程:M2=-53.492+0.559X6+0.240X3+0.172X4(R2=0.786)。研究结果表明,以质量性状为选育香螺目标性状时,应将体螺层宽作为首要形态性状进行选择;以体质量为目标性状时应协同选择壳宽性状,以软体部质量作为目标性状时应协同选择壳口宽性状。本研究可为香螺的生长、人工繁育和遗传育种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辽宁海域辽阔,海岛数量众多。辽宁先人早在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开始认识海岛、开发利用海岛,并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海岛地名。海岛地名的产生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往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本文利用统计及分类方法,尝试依据地名来源及命名方式划分了辽宁海岛地名类型,并揭示了其主要特征,这对深层次挖掘辽宁海岛地名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亦可为海岛地名管理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9.
海洋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可视为将海洋资源环境作为生产投入要素的广义生产行为,因此受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的制约。本研究基于资源环境边际效应的经济学视角,以对海洋资源环境破坏较大的填海造地建设为研究重点,通过基于GIS的海洋资源环境边际机会成本评估和基于边际效应分析的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模型,建立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估理论和方法,重新认识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在海域管理绩效评估和科学决策中的重要作用,为区域海洋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新的方法体系;关键成果是构建基于边际效应分析的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模型,模型将海洋资源环境纳入宏观生产投入要素,由宏观要素的边际收益测算承载力极限阈值,其中对海洋资源环境的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的正确评估是承载力评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辽宁海岛资源,优化海岛产业结构和布局,以辽宁纳入中国海域海岛标准名录的633个海岛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地理坐标、陆域面积等基础数据进行数理统计的基础上,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和绘制洛伦兹曲线、计算基尼系数,对辽宁海岛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辽宁海岛属集聚型分布类型,在空间上呈组团与带状分布,按聚集程度来看,形成了黄海北部长山群岛集聚区、辽东半岛南部浅海集聚带与辽东湾西部浅海集聚带三个区域;约60%的海岛处在离大陆岸线直线距离在10 km以内的范围内,近陆程度高;海岛陆域面积分布不均衡,基尼系数达0.9。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