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3篇 |
免费 | 470篇 |
国内免费 | 75篇 |
学科分类
地球科学 | 106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4篇 |
2024年 | 31篇 |
2023年 | 38篇 |
2022年 | 37篇 |
2021年 | 40篇 |
2020年 | 61篇 |
2019年 | 43篇 |
2018年 | 31篇 |
2017年 | 38篇 |
2016年 | 37篇 |
2015年 | 56篇 |
2014年 | 87篇 |
2013年 | 68篇 |
2012年 | 74篇 |
2011年 | 64篇 |
2010年 | 52篇 |
2009年 | 28篇 |
2008年 | 27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8篇 |
1985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广西大厂黑水沟锌铜矿床的发现是深部找矿工作取得的重大成果,该矿床的围岩蚀变以矽卡岩化为主,研究工作中发现了围岩中典型的矽卡岩矿物符山石,这对该矿床的形成及下一步的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符山石主要分布在退化蚀变阶段,属于含水矽卡岩产物,并与矿床的Zn-Cu矿化密切相关,可作为矿床矿化的找矿标志,利用原位LA-ICP-MS技术对符山石的主微量和稀土元素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区内符山石均富铝,并与区内矽卡岩及深部花岗岩富铝的特征一致;微量元素结果显示符山石中富集大量成矿元素,如Zn、Sn、Bi、W、Ga、Sr等,它们以类质同象的方式置换了晶格中的Mg2+、Fe2+,推测在退化蚀变时期的成矿流体已富集大量的成矿元素,从而为后期的成矿作用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稀土元素研究发现,所有符山石均具有与深部隐伏花岗岩近似平行的稀土配分模式,暗示该矿床的形成与深处隐伏岩体具有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火神庙矽卡岩型钼矿床是东秦岭钼矿带栾川矿集区近些年查明的一个中型钼矿床,钼矿体主要赋存于火神庙复式岩体与新元古界蓟县系三川组大理岩接触带的矽卡岩中。为厘定火神庙钼矿床的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及与南泥湖—三道庄、上房沟钼矿床的关系,采用ICP-MS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法对6件辉钼矿样品进行成矿年龄测定,获得的模式年龄为146.1Ma±2.0Ma~148.1Ma±2.1Ma,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47.01Ma±0.95Ma,等时线年龄为145.7Ma±3.9Ma,表明火神庙钼矿床形成于晚侏罗世。辉钼矿样品的Re含量为39×10-6~65.4×10-6,显示成矿物质来源于壳幔混源。火神庙钼矿床与南泥湖—三道庄、上房沟钼矿床均为栾川矿集区晚侏罗世第二次岩浆活动的产物,它的发现为在栾川矿集区西部寻找矿产资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部含金矽卡岩矿床分布规律
与深部地球物理背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收集整理中国大陆上十几条地学断面、数十条地震剖面、大地电磁剖面、地壳上地幔剪切波资料的基础上,对含金矽卡岩矿床的深部地球物理背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作者认为岩石圈剪切带是控制含金矽卡岩矿床的最主要的深部地球物理背景条件。壳内低速高导层因与地幔流体分布有关,同样对含金矽卡岩矿床有控制作用、大( 深) 断裂带的交汇部位控制着与矿有关的中酸性侵入岩浆,可以利用这些因素的共同制约作用进一步圈定含金矽卡岩矿床和铜伴生金矽卡岩矿床分布的远景预测区。 相似文献
4.
马坑大型铁(钼)矿赋存于莒舟-大洋花岗岩体外接触带黄龙组(C2h)灰岩和林地组(C1l)碎屑岩层间构造破碎带中,铁矿与矽卡岩密切共生,但矿床成因尚存在争议。本文就马坑铁矿矽卡岩进行了矿物学特征研究。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该矿矽卡岩矿物组合主要为辉石、石榴子石和钙蔷薇辉石,退化蚀变岩矿物组合为角闪石、绿帘石、绿泥石、石英等。单斜辉石以透辉石和钙铁辉石为主,仅存在少量锰钙辉石;似辉石为钙蔷薇辉石和蔷薇辉石;石榴子石端元成分以钙铁榴石为主,钙铝榴石少量;角闪石属于钙角闪石,矿物学特征表明它们形成于相对较氧化的条件下。马坑铁矿的矽卡岩是由热流体沿灰岩与碎屑岩之间层间构造破碎带交代形成的,铁矿石大部分产于矽卡岩内,磁铁矿多稍晚于矽卡岩,不仅广泛交代矽卡岩,而且还直接交代灰岩、砂岩等围岩,呈交代结构;主矿体下盘常出现厚层石英岩,碎屑岩也出现了明显的交代,矽卡岩分带现象普遍,与典型矽卡岩矿床特征一致。结合矿床地质特征,马坑铁矿矿床类型应为层控矽卡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5.
安徽桂林郑钼钨矿床位于江南钨矿带北部,是目前区内唯一钼储量达到大型的钼钨矿床。本文在对该矿床地质特征和已有成果总结基础上,详细观察了各代表性矿化蚀变样品的岩相学特征,提出该矿床具镁质矽卡岩矿床特征,是桂林郑花岗斑岩熔体与奥陶系白云质灰岩地层交代的产物。矿石类型可分为靠近岩体(100m)浸染状矿石和远离岩体( 100m)的条带状矿石,分别赋存在接触交代矽卡岩和层控矽卡岩中。桂林郑矿床的矿石矿物为富钼白钨矿(钼钙矿-白钨矿系列),可分为三个世代,分别形成于无水矽卡岩阶段(Sch-Ⅰ)和含水矽卡岩-氧化物阶段(Sch-Ⅱ和Sch-Ⅲ),辉钼矿仅在浸染状矿石富钼白钨矿(Sch-Ⅲ)边部少量发育。不同矿石类型、不同世代富钼白钨矿的电子探针成分分析显示,富钼白钨矿的钼含量(MoO_3%)在5.75%~71.02%之间,均值为46.00%(n=224),总体具有超常富钼的特点;从无水矽卡岩阶段到含水矽卡岩-氧化物阶段(早→晚)、从浅部的条带状矿石到深部的浸染状矿石(浅→深),富钼白钨矿MoO_3含量有降低趋势。桂林郑钼钨矿床是首个以富钼白钨矿为主要矿石矿物的钼-多金属矿床,这一特殊钼钨矿床的发现深化了矽卡岩钼钨矿床的成因认识,同时对江南钨矿带内区域成矿规律与找矿勘探工作的推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7.
南京伏牛山铜矿脉状矽卡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南京伏牛山铜矿与成矿有关的花岗闪长斑岩及脉状矽卡岩的稀土元素组成模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据两者的相似性及变异性特征,探讨了脉状矽卡岩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甲玛矿床位于冈底斯成矿带东段,是西藏地区最大的铜多金属矿床之一。磁黄铁矿是甲玛矿床最常见的金属矿物之一,其标型特征不仅反映其自身形成环境,对其形成机制和矿床成因也具有指示意义。文章选取产于不同岩性中的磁黄铁矿矿石样品,利用矿相学、X射线衍射和电子探针分析等手段对磁黄铁矿的形态、成分和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甲玛矿床的磁黄铁矿主要分布在距离岩体中心较远的矿区远端矽卡岩和角岩中。磁黄铁矿的晶胞参数和粉晶X射线衍射曲线显示矽卡岩中的磁黄铁矿主要为高温六方磁黄铁矿,角岩中的磁黄铁矿为高温六方磁黄铁矿和低温单斜磁黄铁矿的交生体,但主要以低温单斜磁黄铁矿为主。通过对矽卡岩和角岩中的磁黄铁矿进行电子探针测试,结果显示:矽卡岩中的磁黄铁矿中w(Fe)为60.09%~60.71%,平均为60.38%,w(S)为38.18%~38.69%,平均38.35%,化学分子式为Fe8S9~Fe10S11;角岩中的磁黄铁矿中w(Fe)为59.05%~59.57%,平均为59.10%,w(S)为39.28%~39.95%,平均39.59%,化学分子式为Fe5S6~Fe7S8。根据以上矿物学特征,笔者进一步探讨了该矿床磁黄铁矿的沉淀机制:炽热的岩浆热液上涌,与碳酸盐岩地层和碎屑岩地层接触发生相互作用,并有大气水的加入,使得成矿流体在角岩中先快速降温,形成高温六方磁黄铁矿和低温单斜磁黄铁矿的交生体。同时,大量的含矿热液形成,并充填于有利的成矿空间(主要为层间破碎带)沉淀成矿,形成矽卡岩矿体,然后流体在矽卡岩矿段中经历缓慢降温,形成高温六方磁黄铁矿。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和相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认为甲玛矿床类型为斑岩-矽卡岩型。 相似文献
9.
本文初步报道了长江中下游铜陵矿集区内冬瓜山斑岩-矽卡岩型Cu-Au矿中硫化物、石英闪长岩体和赋矿围岩的Cu同位素组成特征。其中,硫化物的δ65Cu变化范围为-0.54‰~0.95‰,变化范围较大,可达1.5‰,表明高温成矿体系下铜同位素发生分馏,铜同位素具有示踪高温成矿作用过程的潜力。不同空间位置的黄铜矿的铜同位素组成呈现出空间分带特征,表现为从岩体→斑岩型矿体→近岩体矽卡岩→矽卡岩型矿体,随着远离岩体,黄铜矿的铜同位素组成逐渐变重。导致斑岩-矽卡岩型矿床铜同位素出现空间分带的主要原因是矿化过程中铜同位素发生分馏。并且,对于冬瓜山矿床来讲,导致铜同位素组成空间分带的分馏不是发生在Cu在气-液两相之间分配的过程中,而是发生在硫化物从流体中沉淀出来的过程中。在硫化物的沉淀过程中,铜的重同位素优先在流体中富集,轻同位素在沉淀中富集,随着流体向外迁移,硫化物沉淀的进行,残余热液流体会逐渐富集铜的重同位素。硫化物的铜同位素组成可以用来反演和指示成矿流体的迁移方向。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矽卡岩矿床找矿取得了很大的新进展: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和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发现和探明了十余个大中型矽卡岩铜、金多金属矿床;在青海西部祁漫塔格成矿带发现和探明了不少铁多金属矽卡岩矿床;在东部地区发现和探明了一批大型隐伏的矽卡岩矿床,如河北白涧铁矿床、江西朱溪钨多金属矿床、湖南锡田锡钨矿床、福建上房钨矿床等。在新疆西天山发现和探明了一批大(中)型与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矽卡岩铁矿床。另外,在新疆发现白干湖、沙沟等大型钨矿床,在甘肃也发现和探明了大型钨矿床。学者们对上述矿床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中国主要矽卡岩矿床最新同位素测年资料表明,矽卡岩矿床的生成时代从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到新生代都有,但最重要的成岩成矿期是中生代的燕山期。在空间分布上,赵一鸣等(1990)曾划分出14个重要的矽卡岩成矿带,通过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努力,在西藏、新疆和青海等省(区)找矿工作的重大进展,又新增4个矽卡岩成矿带,即西藏冈底斯成矿带、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青海祁漫塔格成矿带和新疆西天山成矿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