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项目来源: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管理司 起止时间: 1998年6月—1999年6月 项目负责人:朱远峰 主要完成人:朱远峰闫志为范爽秋薛跃规周游游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本项目针对西南岩溶环境特点和洛塔的实际情况,在“以水能资源为龙头,以生态工程为基础,带动全乡经济、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永续利用”的思想指导下,具体开展了水源及水能资源的有效利用、土地资源调查、生态工程规划等项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对洛塔盆地的水文地质系统进行了详细划分。除南端局部地区外,盆地构成一个完整的岩溶水文地质系统,该系统又可划分为屋檐洞地下河系、天锅潭地下河系和西南独立地下河系三个子系统,岩溶水主要赋存运移于地下河中;根据多年统计资料,计算出在降水保证率分别为50%、75%和95%时,岩溶水天然资源量分别为6490.88×104m3/a、5259.6510×104m3/a和4532.76×104m3/a。岩溶水资源丰富,若能进行合理有效开发利用,可满足工农业发展及生活用水需求,并提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宜实行“以引为主,引蓄并举”的模式;将全乡划分为地下河引灌区、地下河与岩溶泉联合引灌区、岩溶泉自流灌区、望天田区;针对现有溶洼水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重点提出八仙洞溶洼水库群的治理方案,进行了大瓜拉洞引水工程的可行性论证、并提出工程设计。 2、根据水能资源丰富及地质条件优越等特点,提出了①洛塔河梯级开发;②低水头岩溶水库;③高水头岩溶水库等三套开发水能资源的方案。经过投入产出比论证初步选定第三套方案,即在白家坳堵屋檐洞地下河,以地下河和车大戏谷地、洛塔河谷为储水空间,建成设计库容为7000×104m3的地表地下联合水库,并在屋檐洞洞口处建坝后式电站、在下游2.5km处建引水式电站,设计两电站总装机容量12500kW,年总发电量约5500×104kW*h。工程措施方面,针对白家坳古滑坡体和周围岩溶发育的岩体可能存在的渗漏问题,提出了高压帷幕灌浆的方案。 3、以石灰土、粗骨土(含始成土)、黄壤三大类自然土壤为基础,划分出8种土壤组合类型;根据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地形坡度划分出23个土地类型;依据土地类型的分布、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所处的气候条件,分别对各类土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 4、对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洛塔有维管植物706种,隶属150科441属,种的多样性(密度)指标为6.317种/km2,显示出岛屿植物区系的特征;植物群落的生活型组成中草本植物成分大于40%,充分显示植被破坏严重,植被整体覆盖度约60%森林覆盖率约7%。初步研究认为,(1)洛塔森林植被可划分为6类植物群落:①喀斯特常绿-落叶林;②人工林;③自然恢复林,可详分为疏林和疏林-灌丛两亚类;④高山灌丛;⑤矮灌丛;⑥荒草灌丛。(2)洛塔植物群落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为:荒草灌丛→矮灌丛→疏林-灌丛→疏林→(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或荒草灌丛→矮灌丛→高山灌丛;(3)在不考虑人为干扰的自然封山条件下,恢复至准原始林状态大约需要40~50年左右。 制定了洛塔乡生态林业工程规划。具体部署了五项工程:(1)在盆地周边高地建保护与自然封禁区;(2)视土壤条件,在海拔1100m的斜坡地、岗地建生态林、用材林。(3)在海拔800m以下斜坡、宅地、路旁建薪炭林;(4)在海拔900m以下不宜耕作的斜坡地建经济林;(5)以“养殖-沼气-种植(经济林)”为模式发展庭院经济。 在项目组成员的技术指导、经费和实物支持下,现已完成大瓜拉洞地下河引水隧洞工程;生态重建试验也取得初步成效,建立庭院生态经济设想也将在全县推广,适生速生薪炭林树种——任豆树引进成功,沼气示范池产气效果非常好,已作炊用,现在不仅许多村民自发地进行推广,而且县政府已决定抽出30万元资金在全县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前人对氮循环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野外调查,阐述了岩溶洞穴中火硝的分布特征,探讨了氮、钾的来源及其形成的化学机理,分析了火硝保存的环境和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3.
岩溶地下河系统在无雨条件下,秋季短时间尺度(10日左右)内其出口处水化学动态具有显著的日周期,连续功率谱及交叉功率谱分析可以识别这一周期。文章以茂兰自然保护区板寨地下河系统出口为研究对象,运用频谱分析方法对2007年10月中旬无雨条件下10日左右连续监测的气象要素、水化学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植被覆盖良好的岩溶地下河系统,出口处水化学动态呈现日动态变化周期,表现为白天气温升高,水的pH值升高,二氧化碳分压、电导率和方解石饱和指数降低,其中pH值对气象要素的响应最为敏感,二氧化碳分压对水温的响应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4.
借助水文地球化学模拟软件--PHREEQC对不同Pco2(0~100bar)和不同温度条件下(0~100℃)方解石、白云石在纯水中的溶解度进行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Pco2和温度对方解石和白云石溶解度的影响均很大:无Pco2时其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这是因为对于方解石、白云石晶格破坏及溶解高温能提供的能量较大所致;当Pco2较大时(Pco2≥10-3.5bar)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原因主要是CO2在高温下形成碳酸的能力较差;当Pco2很小(0相似文献
5.
借助PHREEQC软件,文章对方解石、白云石分别在无CO2和大气PCO2条件下NaCl、KCl、CaCl2和MgCl2溶液中的溶解度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显示:方解石在NaCl、KCl、和MgCl2溶液中以及白云石在NaCl、KCl溶液中的溶解度比纯水中大得多,其原因主要是盐效应。由于同离子效应,在CaCl2溶液中可降低方解石溶解度,而白云石在较高浓度CaCl2或MgCl2溶液中,虽发生同离子效应,其溶解度仍较纯水中有不同程度提高。模拟还显示,方解石在MgCl2溶液中以及白云石在CaCl2溶液中溶解时将分别发生白云石化和去白云石化反应,从而促使不全等溶解继续发生。在常规离子中,按方解石、白云石溶解度提高发挥作用的重要性排序为:阴离子中都是SO24->Cl-;对于方解石溶解,阳离子中Mg2+>Na+>K+>Ca2+;对于白云石溶解,当PCO2=0或PCO2=10-3.5bar且CaCl2浓度大约在1.5mol/L以下时,Na+>K+>Ca2+>Mg2+;当PCO2=10-3.5bar且CaCl2浓度大约在1.5mol/L以上时,Ca2+>Na+>K+>Mg2+。 相似文献
6.
7.
8.
文章对贵州省印江县朗溪隔槽式向斜岩溶槽谷轴面南东侧的龙洞湾岩溶泉流量衰减规律进行了分析,通过在泉口设置复合堰、安放水文气象自动监测仪,获取了该泉降雨量和相对水位的高时间分辨率监测数据,并采用水力学公式计算了泉流量,分析了降雨过后岩溶泉流量的动态特征,再利用分区间指数函数衰减方程确定了该泉所在含水介质的结构特征及亚储水量,结果发现:(1)龙洞湾泉流量峰值滞后时间受降雨过程特征影响较大,当降雨量大或前期有降雨影响时,滞后时间短;当降雨量小或前期无降雨影响时,滞后时间长;(2)强降雨后,龙洞湾泉流量的衰减可分为三个亚动态,且衰减系数的差异较大,第I亚动态和第II亚动态的衰减系数分别是第III亚动态的11倍和3倍,这表明其三重岩溶含水介质的特征明显;(3)龙洞湾泉的含水介质具有不均匀性,以管道流和裂隙流为主,岩溶发育强烈。 相似文献
9.
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绘图软件AUTOCAD在计算机及其外设数字化仪上求取规则或不规则形状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在速度、精度、操作简单程度等许多方向,不但优于传统的各种求和只仪,也比一些专门为计算机及其外设数字化仪编制的求积软件优越,它既可专门求取某一图形的面积和周长,亦可以利用AUTOCAD软件所绘图形文件中任一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如何充分得软件求取图形面积和周长的方法作了较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在漓江流域中北部采集浅层土样,提取土壤溶液,测定其水化学成分指标,分析其基本特征及规律,并计算方解石和白云石的饱和指数(SI_C、SI_D),探讨土壤溶液对碳酸盐岩的溶蚀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从漓江流域南部到北部,土壤中各离子含量普遍较低,总体上是南高北低,土壤溶液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2)土壤溶液的SI_C、SI_D都呈绝对值较大的负值,表明土壤溶液对碳酸盐岩具有较强的溶蚀能力;(3)SI_C、SI_D由南向北逐渐降低,溶蚀能力逐渐增强,与该区域降雨量由南向北逐渐增大的特征之间表现出较明显的相关性;(4)土壤溶液对碳酸盐岩溶蚀能力随降雨量增大而增强是长期的大量降雨溶滤作用使土壤中的Ca~(2+)、Mg~(2+)等离子减少、pH值降低等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