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3篇 |
免费 | 321篇 |
国内免费 | 55篇 |
学科分类
地球科学 | 93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0篇 |
2024年 | 45篇 |
2023年 | 53篇 |
2022年 | 56篇 |
2021年 | 60篇 |
2020年 | 40篇 |
2019年 | 51篇 |
2018年 | 44篇 |
2017年 | 33篇 |
2016年 | 34篇 |
2015年 | 49篇 |
2014年 | 45篇 |
2013年 | 47篇 |
2012年 | 63篇 |
2011年 | 49篇 |
2010年 | 48篇 |
2009年 | 43篇 |
2008年 | 32篇 |
2007年 | 31篇 |
2006年 | 22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世界银行2009年发展报告提出的密度、距离、分割三大因素框架下,利用2005—2015年中原城市群面板数据,分析密度、距离和分割与中原城市群工业废水、工业SO2和工业烟尘排放强度的关系。结果发现:经济密度因素与环境污染呈倒"U"型曲线关系,且拐点已经出现,经济密度的进一步增加会减弱环境污染物的排放;距离的缩减会改善环境质量;分割因素对3种污染物的影响出现分化,市场分割程度越大,工业废水排放量越大,而工业SO2和烟尘的排放量则存在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3.
研学项目是研学旅行的构成要素之一,但现有关于研学项目的研究较多关注个体化、情境下的研学项目案例设计,很难对一般性的研学项目设计与评价有指导意义.本文尝试超越案例层面,也尝试把人文地理学中的独特理论视角引介到研学项目的设计与评价,并结合《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的政策内容,构建研学项目设计与评价的三个维度,分别为教育属性、地方属性和创意体验.然后,运用这三个维度分析由望山生活公司推出的婺源研学项目.研究表明,教育属性、地方属性和创意体验能够较好地符合研学项目设计与评价的参考维度,也为之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指引.通过对婺源案例的分析发现,由研学机构主导的研学项目在某些部分尚未达到实现研学目标的要求.地理学视角下研学项目设计与评价的三个维度,对初高中地理学科的研学活动开展有直接指导意义,对一般意义上的研学设计亦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5.
以沙坪一级电站左岸金口河断层为研究对象,根据实测资料,建立断层各渗流带注浆扩散数值模型,利用FLAC^(3D)内置Fish语言实现水泥浆液的粘度时变特性模拟,研究注浆参数对注浆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注浆压力对扩散半径的影响呈“阶梯型”,注浆压力越大,扩散半径越大;水灰比对注浆有效扩散半径的影响是有限的;渗透系数与有效扩散半径呈正相关;孔隙率与扩散半径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积雪资源深刻影响着滑雪旅游的发展与布局,刻画中国积雪资源时空特征,识别旅游开发关键区,对中国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Mann-Kendall突变检验、热点分析、重要-感知实绩分析(IPA)等方法刻画中国1979—2020年积雪资源时空演变特征,构建资源稳定性-旅游开发适宜性指标体系,识别中国滑雪旅游开发关键区。结果表明:(1)中国积雪资源过去40年变化可划为3个阶段,1980—1995年(Ⅰ)积雪资源下降,1995—2010年(Ⅱ)增加,2010—2020年(Ⅲ)下降。在空间上,变化面积呈现Ⅰ-Ⅱ(33.2%)>Ⅱ-Ⅲ(31.1%)>Ⅰ-Ⅲ(29.3%)的特征;(2)中国积雪资源在月尺度上,1—3月(Ⅰ)积雪资源基本维持稳定,3—10月(Ⅱ)显著下降,10—12月(Ⅲ)恢复。在空间上,变化面积呈Ⅰ-Ⅲ(30.3%)>Ⅱ-Ⅲ(28.3%)>Ⅰ-Ⅱ(26.8%)的变化规律;(3)中国境内滑雪旅游开发极关键区面积占比为4.90%、关键区为11.69%、一般区为31.57%、不关键区为25.73%、极不关键区为26.11%,总体来看中国境内85%的区域不... 相似文献
7.
冻结岩石的变形破坏特性是冻结法施工过程中的基础力学问题,在荷载作用下不同冻结温度岩石的力学特性和变形特征差异性较大,严重影响冻结壁的安全与稳定。因此,研究冻结岩石的损伤本构关系,对指导冻结法设计与施工具有重要意义。为分析荷载作用下冻结岩石变形破坏的全过程,采用Weibull分布描述岩石材料的非均质性,基于Drucker-Prager破坏准则,建立三轴应力状态下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结合冻结砂岩三轴压缩试验,重点分析本构关系中均质度系数m、平均强度F0与冻结温度和围压的变化关系,对损伤本构方程进行修正,并基于此模型研究冻结砂岩的损伤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围压下,随着冻结温度的降低,砂岩峰值强度显著增大,峰值应变减小,压密阶段逐渐减弱,弹性变形阶段斜率增加,岩石脆性破坏特征明显。在相同冻结温度下,均质度系数m和平均强度F0随围压升高无显著变化,而随着冻结温度的降低,m和F0分别呈现指数增长和线性增长,说明随着冻结温度的降低,砂岩冻结越充分,内部自由水冻结成冰占比及冰体强度增长幅度越大,尤其在0~–10℃内提升效果显著,冻结作用提高了砂岩的均质性和平均强度。基于不同冻结温度砂岩的力学特性和变形规律,对不同冻结温度砂岩的损伤本构方程进行了修正。依据修正本构模型研究发现,损伤演化曲线能够很好地反映冻结砂岩压缩试验的压密、线弹性、屈服变形及应变软化各阶段的变形特征,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研究结果为低温环境下岩石力学特性研究及地下冻结工程设计施工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原位注热开采富有机质页岩是复杂的固流热化学耦合过程,矿层热解过程中采场和井筒均受到剪切力作用,而高温作用后与实时高温作用下页岩的力学响应规律是截然不同的。为了研究实时高温作用下页岩剪切力学特性和变形演变规律,设计了实时高温岩石变角剪切试验系统,结合声发射和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对不同温度和剪切角度下页岩的抗剪强度和变形场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首先,随着温度的升高,页岩表现出由脆性破坏向延性破坏的转化,而抗剪强度随着剪切角度的增大呈减小趋势;然后,页岩的抗剪强度随温度的升高呈现“V”字形变化趋势,400℃后其抗剪强度降至最低(2.93MPa),可将该温度点视为页岩剪切特性的阈值温度;当温度超过400℃时,页岩内部矿物晶格的转变使得其抗剪强度继续增大;最后,常温~600℃范围内页岩在剪切过程中的应变场演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常温~400℃,页岩在剪切破坏时沿层理结构形成一条明显的应变局部化带,沿着该局部化带发生直接剪切破坏;400~600℃范围内,页岩表现出明显的应变软化特征,沿各层理间发生相互“错位剪切”,不再以沿层理结构直接发生剪切破坏,表现为渐进剪切破坏特征。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维拉斯托矿区是近年新发现的大型锂锡多金属矿床。矿区深部为Sn、Zn、Rb、Nb、Ta等成矿元素为主体的强云英岩化、天河石化花岗斑岩型矿(化)体;中部为以Li元素为主、伴生Sn、Mo等成矿元素的隐爆角砾岩型矿(化)体;浅部为Sn、W、Zn、Cu、Mo、Ag等成矿元素的热液脉状矿(化)体。多金属矿化受断裂和岩浆热液蚀变双重控制。断裂蚀变分带实测剖面显示,以断裂为中心,两侧蚀变分带对称分布,依次发育硅化、云英岩化、萤石化和碳酸盐化,由此确定蚀变分带:①内带为硅化蚀变岩相带,宽度在2~5 m之间,矿体硅化强度高,围岩也发育硅化,浅色矿物变多,暗色矿物减少,岩石变硬变脆,局部可见石英小细脉;②中带为云英岩化蚀变岩相带,宽度在5~10 m之间,云英岩化带发育在硅化带外侧,在矿体与围岩接触部位一般发育结晶粒度较大的云母片,其他部位的云母为细粒类型,包括锂云母、白云母、金云母、绢云母等;③外带为萤石-碳酸盐化蚀变岩相带,宽度一般在20~30 m之间,较大者可达100 m以上;萤石-碳酸盐化蚀变带距矿体较远,多数以细脉状或薄膜状填充在围岩裂隙中。通过对该矿床含矿构造变形岩相带三维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建立起该区构造变形岩相成矿和找矿模型,为下一步地质勘查工作提供新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10.
面对海平面上升后沿海区域大范围淹没模拟的应用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球面QTM的大范围有源淹没算法,首先构建了研究区域的QTM三角格网集,并利用海陆分离的思想确定了初始淹没单元;然后基于QTM的12邻近搜索设计了面向多目标三角格网的淹没范围扩张方法,将初始淹没单元递归扩张得到最终的淹没范围;最后应用Visual C#语言及Microsoft DirectX三维图形接口设计开发了相应的试验原型系统,并利用天地图高分辨率影像和SRTM地形数据对试验区域进行了海平面上升后的大范围淹没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可以有效地对海平面上升后的大区域范围进行动态地淹没模拟,对辅助防灾减灾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