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24篇 |
免费 | 392篇 |
国内免费 | 58篇 |
学科分类
地球科学 | 117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0篇 |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45篇 |
2022年 | 56篇 |
2021年 | 51篇 |
2020年 | 40篇 |
2019年 | 41篇 |
2018年 | 49篇 |
2017年 | 33篇 |
2016年 | 63篇 |
2015年 | 45篇 |
2014年 | 51篇 |
2013年 | 52篇 |
2012年 | 55篇 |
2011年 | 67篇 |
2010年 | 52篇 |
2009年 | 53篇 |
2008年 | 39篇 |
2007年 | 43篇 |
2006年 | 47篇 |
2005年 | 41篇 |
2004年 | 56篇 |
2003年 | 31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21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喀斯特天坑研究起源、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喀斯特天坑是20世纪末首先在中国南方峰丛和峰林喀斯特地区中发现的一种特殊且宏大的地表负地形,由于具有独特的科学价值和旅游价值,自被发现以来便引起了国内外地貌学者和地质学者的高度关注。对于喀斯特天坑(tiankeng)能否显著区别于其它普通漏斗,而成为一种独立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国内外学者已从形态学、成因学、演化发生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但仍未取得完全共识。国内外学者在其分类、形成与演化机制、发育条件、地质年代判定、岩溶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上,也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与激烈的争论。同时,对于喀斯特天坑价值的讨论以及开发与保护方面的研究也正引起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此,论文围绕中国喀斯特天坑的研究阶段、研究进展、价值和开发与保护等主要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评述,进而提出中国喀斯特天坑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李风华郭永刚吴立新李整林 《海洋技术学报》2015,34(3):33-35
海底观测网络由于其特有的能源供给与信息传输优势,受到了广泛关注与重视。文中简要回顾了国内外海底观测网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就海底观测网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4.
5.
6.
本文在江西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十余年找矿成果的基础上, 进一步阐述了江西钨锡成矿区(带)时空演化规律, 建立了江南和南岭2条钨锡多金属成矿带, 进而划分9条成矿亚带和15个矿集区; 厘定了包括江南地块与燕山期Ⅰ型中酸-弱酸性斑岩有关的铜钨金钼矿床成矿系列等共3个成矿系列、与燕山晚期S1型酸性花岗岩有关的钨锡钼银矿床成矿亚系列等6个成矿亚系列和朱溪式等15个矿床式; 总结了3个钨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特征及成矿规律, 剖析了朱溪、大湖塘、东坪、松树岗等找矿重大突破典型案例; 提出了“异常指方向、标志定靶区、主攻新类型”的“面上选点”找矿预测及勘查思路, 研发了“脉面层体”就矿找矿法的“点上突破”朱溪式“关键控矿要素识别勘查模型+地球化学元素示踪+地球物理三维反演+钻探”等快速、精准、高效探测技术组合的找矿方法, 对江西钨锡矿找矿潜力进行评价分析, 并提出下一步找矿建议。 相似文献
7.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铜、镍、钴、锂等4种典型新能源矿产消费的快速增长,未来需求仍将强劲,但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地缘政治属性不断增强、大国间竞争日益激烈,开展国外近20年来新能源矿产勘查进展研究,对深化新能源矿产基础地质研究、优化我国全球新能源矿产全产业链布局和指导中资企业进行境外新能源矿产矿业投资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国外近20年铜、镍、钴、锂四种矿产勘查进展的总体形势、主要国家与地区勘查进展、勘查新发现重要矿床分布特征、重要矿床勘查新进展、取得勘查进展的主要矿床类型与成矿带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铜、镍、钴、锂的近20年资源总量净增量均在1倍以上,尤其是锂矿增量达2倍多,但净增量均高度集中于少数国家;②斑岩型铜矿、红土型镍矿、砂页岩型铜钴矿、盐湖卤水型锂矿分别是铜、镍、钴、锂等矿产勘查进展贡献最大的矿床类型;③环太平洋铜多金属成矿带、东南亚镍矿带、中非铜钴矿带、“南美锂三角”锂矿带分别是铜、镍、钴、锂等矿产勘查进展贡献最大的成矿带;④大型矿业公司掌控大部分勘查增量;⑤产生了一些新兴的铜、镍、锂、钴等矿产资源国家。未来,中国应加快统筹优化境外铜、镍、锂、钴的矿业全产业链布局,新兴国家可作为新支点。 相似文献
8.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03—2023年CNKI数据库中关于中国西部陆海新通道的560篇有效研究文献开展计量分析,梳理当前关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研究方向和热点领域,并基于地理学视角进行研究展望。结果表明:(1)新通道研究自2016年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学科以地理类、交通运输物流类和区域经济类为主,发文期刊多为普通期刊。(2)核心作者与学科高产作者群较少,中国科学院、北部湾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是重要的科研阵地。(3)研究热点与主题聚焦于“西部陆海新通道内涵认知与建设路径”“面向东盟的国际贸易与跨区域协作”“通道沿线地区城市空间联系网络”“通道沿线区域经济联系与产业发展”和“通道多式联运与物流支撑”。(4)通道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地缘关系、沿线地区资源与产业布局、交通运输体系构建、区域治理与协作、空间体系支撑及通道的社会经济效应评估等方面是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9.
鲁东地区侵入岩形成时代和期次划分——锆石SHRIMPU—Pb年龄的证据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鲁东地区前寒武纪侵入岩其侵入活动集中于新太古代和新元古代,均遭受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和韧性剪切带的改造,形成一套花岗质片麻岩类。新太古代早期TTG质花岗岩分布于胶北隆起区莱州一栖霞一带,经受了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一套灰色片麻岩,锆石内核SHRIMPU—Pb年龄2726—2707Ma基本代表岩浆结晶年龄,锆石变质边为2500Ma;古元古代侵入岩——莱州基性一超基性岩组合形成于1900~1850Ma左右,锆石SHRIMPU—Pb年龄(1852±9)Ma,(1868±11)Ma;新元古代侵入岩主要为花岗闪长质-二长花岗质片麻岩,出露于胶南-威海造山带,锆石U~Pb定年结果集中为892~605Ma,其中荣成超单元锆石SHRIMPU—Pb年龄720~780Ma。中生代侵入岩以花岗岩类为主,集中出露于半岛北部和东南沿海一带。燕山早期侵入岩文登超单元、垛崮山超单元、玲珑超单元锆石SHRIMPU—Pb同位素年龄值集中在167~150Ma;燕山晚期侵入岩大店超单元锆石SHRIMPU~Pb年龄120±4Ma,崂山超单元锆石SHRIMPU~Pb同位素年龄值为(120±2)~(114±2)Ma。 相似文献
10.
对碳排放与经济、产业系统相互影响机理的研究已成为气候变化领域关注的重点.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论述了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相互作用的相关内容,并对研究方法进行回顾和总结.研究内容既涉及碳排放的经济学分析、三次产业发展的碳效应、交互关系、碳减排的经济损失等基础分析,又重点关注了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国际碳流动等应用领域.研究多采用经济计量学、数理统计、情景分析、模型模拟、投入产出和碳足迹等定量方法,与定性研究相得益彰.研究内容呈现多层次性,理论不断深化,方法趋于多类型综合化,视角逐步向微观层面转向.最后指出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完善研究的方法论体系;进行方法创新,增强区域性研究,探索适合中国的研究模式和框架;扩展研究尺度,填补研究空白和薄弱之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