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6篇
地球科学   290篇
  2025年   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涛 《气象》2006,32(8):124-125
2006年5月,全国平均降水量略多于常年同期;全国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0.7℃。月内,全国多次出现大范围降水过程,南方地区暴雨天气频繁,局部地区发生暴雨洪涝及其引发的泥石流、滑坡等灾害;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等地降水偏多,旱情缓和或解除,但东北地区西部及内蒙古东部降水明显偏少,旱情持续或发展;台风珍珠在广东沿海登陆,初台登陆时间早,强度强;北方地区沙尘天气过程多;陕西、江苏、上海等10多个省(市)局地遭受强对流天气袭击;甘肃、青海、云南、贵州等省局部地区发生低温冷冻灾害。  相似文献   
2.
我国南方夏季低频雨型的季节内水汽输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2~2006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对历史个例进行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异常降水中心分别位于长江以南区域的江南型和长江-淮河流域的江淮型低频雨型的季节内水汽输送特征.研究表明,江南型的总水汽输送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并经中南半岛和南海输入江南区域;江淮型的总水汽输送主要直接来源于南海,但水汽源地主要为印度季风区.对于水汽输送异常,江南型和江淮型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江南型的水汽输送异常主要来源于热带西太平洋-南海,中纬度西风带和中高纬度南下的水汽输送异常的贡献次之;而江淮型的水汽输送异常主要来源于热带和副热带西太平洋,中纬度西风带水汽输送异常的贡献次之.另外,水汽输送异常对江南型的区域总水汽收支的贡献约为50%,而对江淮型的区域总水汽收支的贡献高达70%左右.因此,虽然总水汽输送主要取决于气候平均水汽输送,但是,水汽输送异常与气候平均水汽输送对江南型和江淮型的水汽供应具有相同甚至更为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对于江淮型,区域总水汽收支主要取决于水汽输送异常的贡献,而水汽输送异常的变化较平均水汽输送更为复杂,这有可能是江淮流域汛期降水预报较为困难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沉积学报》2013,31(05):834-844
最新地质调查与研究表明,赣东北江南次级盆地新元古界南华系是一套沉积超覆于基底变质岩系之上的裂谷系“楔状地层”。桃源组陆相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是该“楔状地层”的最低层位,代表了南华裂谷系江南次级盆地新一轮沉积旋回的起点。取自桃源组流纹岩样品的结晶锆石SHRIMP U Pb同位素年龄为803±9 Ma,这一年龄值基本上代表了该次级盆地新元古代盆地的开启时间。沉积相研究表明,江南次级盆地沉积作用主要由四个沉积相组合构成:(1)陆相火山岩组合;(2)冲洪积相及河湖相组合;(3)滨浅海—次深海相组合;(4)冰碛岩相组合。与扬子东南缘其它次级盆地相比,江南次级盆地沉积作用以陆相为主,但两者的剖面沉积演化序列非常相似,都经历了一个由陆相至海相的沉积超覆演化过程,代表了新元古代南华期华南古大陆解体之后扬子地块东南缘典型的裂谷盆地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湘东北文家市蛇绿混杂岩带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湘东北文家市首次识别出蛇绿岩套残片 ,它由变沉积岩、变玄武岩、变辉绿岩、变辉长岩、变辉石岩类及变硅质岩组成。综合其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资料 ,提出文家市蛇绿岩可能形成于有限小洋盆的构造环境。文家市蛇绿混杂岩带、前陆盆地、磨拉石建造和“S”型花岗岩等构造岩石组合记录了碰撞造山的全过程 ,证实了江南雪峰古陆属元古宙造山带。这一发现为华南前寒武纪的大地构造格架和地壳演化提供了依据 ,同时该地区也将成为研究早期华南大陆地壳演化———武陵运动的关键地带。  相似文献   
5.
亚欧典型热浪过程的大气环流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国武  汤绪  刘新伟  梁萍 《高原气象》2007,26(3):503-510
使用探空站实测资料、国家气象中心500 hPa位势高度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中国西北和江南地区以及欧洲、印度发生的典型热浪过程及其形成热浪的大气环流系统。结果表明:西风带高压脊和副热带高压的同位相“南北叠加”(表明高压宽广)和低层高压与上层高压的同位相“上下叠加”(表明高压深厚),以及下沉运动和感热、潜热中心的分布,是中国西北和欧洲热浪形成的大气环流原因;而中国江南和印度的热浪,则与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强大和夏季风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6.
利用1961—2008年逐日降水资料,在对比我国东南部各地区气候态降水特征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江南地区(110~120°E、24~30°N)雨季降水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江南雨季气候态降水的季节内变化具有明显的双峰型特征,两个峰值集中期分别是4、6月中旬前后。4月中下旬第一个降水峰值率先出现在江南地区,之后峰值降水南移,于6月上中旬华南地区达峰值集中期,之后强降水才逐渐北移,6月中下旬又回至江南地区,使江南地区降水达第二个峰值集中期。2)我国江南地区区域平均的双峰降水与4—6月的实际降水之间的相关系数达0.69,这表明双峰型降水确实反映了江南雨季降水的季节内演变特征。3)江南雨季降水双峰型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周期。年际变化周期为2~3 a,强信号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以及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年代际变化周期约为8~10 a,在整个时间域上都存在,最强信号集中在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期。4)年代际尺度上,江南雨季降水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双峰型态)具有隔代显著的特征,即20世纪60、80年代及21世纪初双峰型特征显著,而20世纪70、90年代双峰型特征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皖南晚元古代碰撞造山带构造轮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浅变质岩系与震旦系休宁组底砾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以及这一构造面之下浅变质岩的大量同位素测龄成果资料和晚元古代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带的形成等地质事实,论证了江南古陆晚元古代造山作用。提出皖南地区晚元古代造山运动经历了早期俯冲和晚期碰撞两个阶段,晚期碰撞造带可以划分为羊栈岭前陆褶冲带、障公山构造混杂岩带、白际岭岛弧仰冲带三个构造单元和若干个次级单元。  相似文献   
8.
李鑫  马红云  陆尔 《气象科学》2016,36(4):457-465
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发布的较高分辨率大气环流模式CAM 5.1,进行了中国东部(20~50°N,100~125°E)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对江南春雨影响的数值试验。结果显示:较中国东部无城市土地利用的试验相比,城市用地增加后,江南春雨推迟约3候建立而提前1候结束,持续时间缩短,同时降水强度减弱。进一步分析表明:东部城市土地利用增加可改变地表能量收支,使得东部大部分地区的地表增暖,导致地表感热增强,对大气的异常加热使得该区域上空等压面抬升,缩小了低层青藏高原东南侧至西太平洋间的位势梯度,使得形成江南春雨的直接原因——西南风减小,从而减少春季江南地区的降水。中国东部城市土地利用改变可能是影响近几十年江南春雨年代际变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桂林郑钼钨多金属矿床位于江南钨矿带北部,其矿石矿物以富钼白钨矿为主。研究显示,该矿床富钼白钨矿中富集稀土元素。为探究其富集机制,文章对不同世代的富钼白钨矿进行原位LA-ICP-MS微量分析和面扫描分析。结果显示,富钼白钨矿的总稀土元素含量(∑REE)在28.59×10-6~4863.82×10-6之间,均值为789.21×10-6(n=122),从第一世代(Sch-Ⅰ)28.59×10-6~1059.18×10-6(平均值为203.19×10-6,n=55)→第二世代(Sch-Ⅱ)533.54×10-6~2536.51×10-6(平均值=928.79×10-6,n=30)→第三世代(Sch-Ⅲ)117.21×10-6~4863.82×10-6(平均值=1547.13×10-6;n=37)逐渐增高。从Sch-Ⅰ→Sch-Ⅱ→Sc...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79—2010年中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定义了江南春雨时间范围(12—27候)和空间范围(110~120°E,23~30°N),并通过EOF方法分析了江南春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得到3个主要模态:全区一致型、南北反相型和东西反相型。在此基础上,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合成分析了江南春雨的旱涝年的环流差异。结果表明:江南春雨偏涝年,上游青藏高原东南侧的西南风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有利于来自副高南侧的水汽与高原南侧的水汽汇合向江南地区输送,而江南地区的上升运动也明显加强,有利于江南地区降水的产生。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春雨期涝年青藏高原的热源强度明显强于旱年,导致高原东南侧的绕流增强,进而有利于江南地区的降水,而旱年情况大致相反。此外,比较旱涝年西太平洋—东亚大陆之间的纬向海陆热力差异发现,涝年大约在第11候发生冷热源的反转,旱年则在第16候反转。涝年江南地区春雨期热源强度也明显强于旱年,进一步说明江南地区冷热源的反转以及增强对于江南地区的降水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判定江南春雨的季风降水性质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