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以大湖矿床金、钼矿化石英脉体形态、空间关系、矿物共生组合序列等地质特征研究为基础,采用显微镜和LA-ICP-MS分析技术重点对金、钼热液脉体组构以及黄铁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系统对比研究,以揭示小秦岭地区金、钼成矿作用关系及成脉构造环境。研究结果表明,钼矿化石英脉具晶洞状构造和自形-半自形晶结构,黄铁矿贫As、Au、Te、Bi、Cu、Pb元素,和发育自然金、黄铜矿、铜铅铋硫盐矿物浑圆粒状显微包裹体等特点,反映钼矿化石英脉形成于张性构造空间,经历了相对缓慢冷却结晶作用过程。结合钼矿化石英脉厚度大,且变化明显,以及空间延伸稳定性差等特点,认为钼矿化石英脉可能形成于相对较低的区域性差异应力场环境,受控于水力断裂作用形成的张性断裂控矿体系,为与印支期板块碰撞造山过程相关的独立成矿事件。大湖矿床的金矿化以条带状黄铁矿石英脉型矿化占主导,其矿物共生组合序列、蚀变类型以及黄铁矿贫As、富Au-Bi-Te元素组合等特征,与小秦岭地区其他脉型金矿床特征一致,表明它们统属小秦岭大规模金成矿作用的产物。结合包括大湖矿床在内的小秦岭地区含金石英脉相对较小的厚度,且变化性小、矿床和区域尺度延伸相对稳定,以及含金石英脉近东西向优势排列趋势等特征,认为小秦岭地区大规模含金石英脉形成于相对较高的区域差异应力场环境,受控于同成矿的南北向伸展构造应力场、近东西向张扭性断裂体系。含金石英脉的形成与小秦岭变质核杂岩隆升剥露过程相耦合,大湖矿床含金石英脉的塑性变形和脆性碎裂结构可能是赋矿变质核杂岩隆升冷却过程的重要记录。  相似文献   

2.
卿敏  白万成 《黄金地质》1995,1(3):54-60
选择了小秦岭含金石英脉脉石英的显微镜下特征、红外光谱及近脉(矿)围岩全岩爆裂温测等3种包裹体研究方法,对比研究了东闯金、铅矿区和杨砦峪矿区不同含金性石英脉、含矿脉中的富矿、贫矿地段及矿体不同部位的包裹体特征,提出出了石英脉含金性评价及差别矿体剥蚀程度的包裹体指标。  相似文献   

3.
陈梦熊 《矿产与地质》2003,17(4):519-522
以湖南湘西金矿及其外围(东部)脉石英为例,研究了脉石英包裹体的气、液相成分特点,提出包裹体中的CO2、HCO3^-、CO2/H2O、HCO3^-/Cl^-及离子总浓度(∑1)可作为评价石英脉含金性的标志,并总结出石英脉含金性评价的矿物学特征,预测了湘西金矿外围四个工作区的成矿远景。  相似文献   

4.
对新疆三个泉地区新近发现的几个金矿床(点)的含金石英脉及无矿地段的不含金石英脉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揭示了两者在流体包裹体特征、红外光谱特征等方面的显著差别,结合矿区含金石英脉的微量元素特征建立了该区石英脉含金性评价模型,指明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5.
天山巴音布鲁克地区金锑矿床成矿作用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富文  李华芹 《地球学报》2004,25(2):185-190
近年来 ,在天山中段巴音布鲁克地区发现了一系列金锑矿床 ,代表性矿床有大山口金矿和查汉萨拉锑矿。成矿作用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表明 ,大山口金矿区含金黄铁矿 石英脉和含金黄铁矿 褐铁矿 石英脉的石英流体包裹体Rb Sr等时线年龄分别为 35 4± 8.1Ma(2σ)和 344± 2 1Ma(2σ) ,二者在实验测定误差范围内一致 ,代表大山口金矿形成的时间发生于早石炭世 ,成矿作用与区域韧性剪切作用有关 ;查汉萨拉锑矿床石英 辉锑矿脉和石英 黝铜矿 辉铋矿 辉锑矿脉石英流体包裹体Rb Sr等时线年龄为 2 5 7± 2 3Ma(2σ) ,表明该矿床形成于海西晚期 印支早期 ,成矿作用与陆内构造变形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石英薄片的红外吸收光谱可以用来研究石英中的气液包裹体井分析其成因。新疆东准噶尔锡矿区石英薄片的红外光谱特征主要反映了石英脉的形成条件和环境,但不能直接区分含矿与不含矿石英脉,金矿区石英薄片的红外光谱特征则很大程度上与石英中气液包裹体的数量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热液活动的强度和次数,从而也就反映了石英脉的含金性。  相似文献   

7.
江西黄沙石英脉型钨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黄沙钨矿床是赣南地区一大型石英脉型钨多金属矿床。本文采用"流体包裹体组合"的研究方法,对黄沙钨矿床主成矿阶段早期的黑钨矿-石英脉和晚期的硫化物-(黑钨矿)-石英脉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显微测温和拉曼探针的分析。研究表明,黑钨矿-石英脉中包裹体主要为水溶液包裹体和含CO2水溶液包裹体,硫化物-(黑钨矿)-石英脉中主要发育水溶液包裹体。黑钨矿-石英脉中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明显高于硫化物-(黑钨矿)-石英脉中的包裹体,但两者水溶液包裹体的盐度相差不大。激光拉曼探针测试表明,两期矿脉中水溶液包裹体的组分主要为水,在黑钨矿-石英脉中的含CO2水溶液包裹体,除CO2外,还检测到CH4和N2组分。研究表明,以CO2逸失为特征的流体不混溶作用是早期黑钨矿-石英脉含矿流体中的金属络合物分解并沉淀成矿的主要机制,晚期硫化物-(黑钨矿)-石英脉中矿质的沉淀则主要是流体的混合作用导致。  相似文献   

8.
地球动力环境对岩浆来源和侵位机制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铜陵矿集区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和大规模成矿作用有密切关系.凤凰山岩体为凤凰山矿田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根据精确锆石SHRIMP测年结果,凤凰山岩体206Pb/238U年龄为(144.2±2.3)Ma,是晚侏罗世形成的一个典型岩体,和铜陵矿集区主要成矿岩体的形成时代一致.接触带构造变形特征显示岩体侵位受控于区域左旋剪切应力场作用.内部构造变形特征表明凤凰山岩体在深部主要为左旋螺旋式强力上升,浅部为气球膨胀式主动侵位.岩体形成时代及构造变形特征表现出晚侏罗世铜陵矿集区和成矿有关的侵入岩系列的形成可能和古太平洋板块的向北斜向俯冲所导致的左旋剪切应力场有关.  相似文献   

9.
江西盘古山石英脉型钨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流体包裹体组合"(FIA)的方法,在详细的岩相学观察的基础上,对盘古山钨矿床主要矿化阶段中早阶段的辉铋矿-黑钨矿-石英脉和晚阶段的(辉铋矿)-黑钨矿-石英脉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显微测温和拉曼探针的分析。该矿床主要矿化阶段含矿石英脉中包裹体主要包括H2O-NaCl型包裹体、H2O-NaCl-CO2型包裹体和少量的CO2型包裹体,富含CO2组分是盘古山钨矿成矿流体的明显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矿床中主要矿化阶段石英脉中两相的H2O-NaCl型包裹体与H2O-NaCl-CO2型包裹体主要均一温度范围较为一致而前者盐度相对较高。辉铋矿-黑钨矿-石英脉中的H2O-NaCl型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明显高于(辉铋矿)-黑钨矿-石英脉中的H2O-NaCl型包裹体,但两者的盐度相差不大,从辉铋矿-黑钨矿-石英脉到(辉铋矿)-黑钨矿-石英脉,H2O-NaCl-CO2型包裹体数量减少,CO2型包裹体数量增多。对各类包裹体的激光拉曼探针测试表明,辉铋矿-黑钨矿-石英脉中和(辉铋矿)-黑钨矿-石英脉中的包裹体的组分相近,除水和CO2外,还含有少量的CH4和N2。盘古山钨矿的流体包裹体特征表明,以CO2逸失为特征的流体不混溶作用是矿床金属沉淀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板溪矿区内广泛发育无矿石英脉,其与含矿石英脉空间关系密切,但人们对两者是否具有成因联系并不清楚.围绕该问题作者开展了二者形成时代、成分组成及物质来源等方面的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含矿石英脉旁侧总是发育与其平行的无矿石英脉,二者无穿插关系,但存在连接二者的石英脉,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无矿石英脉形成于燕山期,与含矿石英脉形成时代一致;无矿石英脉局部含微量辉锑矿±黄铁矿,脉体发育绢云母化、硅化等围岩蚀变,与含矿石英脉一致;无矿石英脉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143~266℃)和盐度(1.7%~8.5% NaCl eqv.)较含矿石英脉的均一温度(185~332℃)和盐度(3.3%~7.7% NaCl eqv.)略低,但二者均为中低温、低盐度的流体体系;激光拉曼分析显示两者流体气相组分均为H2O±CO2±CH4±N2,LA-ICP-MS测试结果显示无矿石英脉与含矿石英脉均含Sb、Fe、As等元素;无矿石英脉包裹体的δD值(-74.4‰~-69.7‰)、δ18OH2O值(2.6‰~3.4‰)、硫化物δ34S值(3.04‰~4.87‰)与含矿石英脉包裹体的δD值(-140‰~-107‰)、δ18OH2O值(5.9‰~8.4‰)、硫化物δ34S值(3.46‰~6.12‰)相似性较高,指示二者具有相同的物质来源.两类石英脉应属同一成矿热液系统,其差异是成矿流体混合的结果,因此其他热液矿床,特别是矿田范围内的无矿石英脉可能对矿脉具有指示作用,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