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利用我们已建立的二维积云降水模式,在相同的大气层结条件下,模拟了孤立积云和层状云中积云的发展和降水情况。结果表明,层状云的存在对积云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降水量可加大到几到几十倍,从而认为积层混合云系可能是产生大雨和暴雨的一种重要机构,这与梅雨锋里锋区混合云系常产生暴雨的观测事实比较符合。  相似文献   

2.
积云的降水     
地面气象观测中,遇到有降水现象时,值班员都要慎重考虑该降水现象产生于何种云中?是否符合规范中有关技术规定?否则,就容易产生云天矛盾,发生技术性差错。 现行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在描述淡积云的特征时,没有讲该云是否产生降水,只是说浓积云“有时可产生阵性降水”。在实际工作中,一般观测员是不敢轻易记淡积云降雨的。  相似文献   

3.
蔡尔诚 《气象》1982,8(6):11-13
单站(局地)观测到的云,不仅是代表观测场上空的一个“点”,还是方圆几十公里到一百公里左右的一个“场”。为了了解这种中小尺度的云场对地方降水预报的可能性,我们作了以下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LASG/IAP) 的大气环流谱模式SAMIL, 结合观测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 (IPCC AR4) 大气模式集合平均结果, 以大气辐射通量为例, 诊断分析了物理过程调整前后模式对气候模拟的影响。旧版本SAMIL对大气辐射通量的模拟存在较大偏差, 经过大气辐射过程、 积云对流和诊断云等物理过程的调整后, 新版本SAMIL模拟的全球辐射通量的年平均结果与观测的偏差大幅减小, 其中大气顶能量收支的年变化及其平均值与观测更为接近。在积云对流方案调整基础上, 通过对诊断云物理方案的进一步调整, 新版本SAMIL对云物理量模拟更为合理, 在赤道辐合带等区域, 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单一积云对流物理过程调整引起的云宏观和微观属性不匹配问题, 能模拟出夏季气候平均辐射通量的全球分布特征, 尤其在东亚区域有较好的模拟能力。研究还表明, 在热带和副热带对流活跃区域, 当前SAMIL中积云对流过程偏差对辐射通量的模拟偏差有很大影响, 而模式中较为简单的诊断云方案也会将云宏观物理量模拟偏差带入云微观量模拟中, 也是主要偏差源之一。本文结果表明, 要继续提高SAMIL的模拟性能, 急需更新云物理参数化方案以改进云辐射过程的模拟, 同时也需要有针对性的研究积云对流和云物理过程之间相互作用, 并作进一步协同调整。  相似文献   

5.
现行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在描述淡积云的特征中,没有讲该云是否产生降水,只是说浓积云“有时可产生阵性降水”。在实际工作中,一般观测员是不敢轻易记录淡积云降雨的,凡记录有阵雨时,必同时记cb云或浓积云,有时微量阵雨也记sccug。之所以如此,是怕招惹麻烦,恐有云状判断错误之嫌疑。  相似文献   

6.
利用二维积云模式对一次积云降水微物理过程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二维准弹性积云模式,对鄂西1997年9月13日一次积云自然降水进行了多次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二维模式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另外,通过模拟计算,研究了云雨的自动转化,云、雨、霰碰并凝结作用以及降水的主要来源,并对积云内部微物理转化过程有所揭示。  相似文献   

7.
云的变化是大气运动的直接表现。它表征着不同天气的变化,是天气和气象要素的综合反映。它对未来天气有一定的指示意义,特别是积云性云(cug)和积云状云(cuf),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大气稳定状况。积云性云表示天气由不稳定趋向稳定,无论是积云性层积云(Sc cug)还是积云性高积云(Ac cug),一般都预示着对流的减  相似文献   

8.
纯积云降水与积层混合云降水加热剖面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对1991年7月吉林省连续出现的两次较大的、不同性质的降水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与数值模拟。分析发现,7月20日的在暖区中发展起来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纯积云暴雨过程,其视热源(Q1)的垂直剖面呈双峰状;7月21~22日,在稳定的气旋降水中嵌有中尺度积云对流降水,其视热源剖面峰值较低,位于550 hPa左右。模拟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天气系统中积云加热剖面的峰值高度是不同的,而这一差异对大尺度环境流场的反馈作用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9.
李桂忱  徐华英 《气象学报》1988,46(3):376-380
Kessler,Berry,Simpson,Cotton,胡志晋等提出了各自不同的云雨自动转换率公式,用参数化的方法处理云雨自动转化过程。本文在二维时变的暖积云降水模式中,使用Kessler,Berry,胡志晋三种云雨自动转换公式,对不同强度的暖积云进行了数值计算。 计算结果表明,在暖积云降水数值模拟中,使用不同云雨自动转换公式,对于强暖积云降水总量的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WRF结合自动站观测资料,对天津城区及附近发生的一次局地降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研究了城市环境(城市地表、城市大气污染)对降水发生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地表引起的热岛环流,叠加海风环流后,改变了辐合线的位置和强度,直接影响了对流降水的发生及落区。城市大气污染状况可影响对流发展后的强度及降水量,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气溶胶浓度增大后区域平均降水量增加约25%;气溶胶的增雨效应主要表现在可增进对流云中液态水和冰相物质含量,增多的液态水物质被强的上升气流抬升到较高处冻结形成冰晶,这一过程中增多的凝结潜热又可促进对流发展,最终导致地面总降水量增多,研究个例中气溶胶浓度增加可使潜热加热率最大增加110 K·h~(-1)。  相似文献   

11.
Based on the two-dimensional slab-symmetric model of cumulus clouds established by the authors,thedevelopment of the cumulus cloud and its precipitation in environments with and without the stratiform cloudpresent has been simulated numerically in almost the same atmospheric stratification.Results show that thepresence of the stratiform cloud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mulus cloud and theincreae of its precipitation.The rainfall may increase by scveral to tens of times.It is believed that theconvective-stratiform mixed cloud system may be important for producing heavy to torrential rain.This isin good agreement with what has been observed in the Meiyu frontal cloud system in recent investigations  相似文献   

12.
地形效应引起的局地扰动对华南降水预报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中尺度模式对一次华南强降水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发现,模式对南岭-武夷山地区的降水存在漏报或预报强度偏弱的现象。通过与提前12 h预报结果的对比看出,引起这种预报误差的主要原因在于本次预报的模式初值中未包含地形强迫造成的小尺度局地扰动信息。对地形重力波拖曳和阻塞流拖曳参数化方案的比较发现,阻塞流拖曳力强度明显强于地形重力波拖曳,它有可能导致雨带位置偏离实况。一系列的初值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南岭-武夷山地区上空850~500 hPa的风场扰动增量对改进本次降水预报效果的影响最关键。   相似文献   

13.
The time damping rate of gravity wave in the range of 30-70 km is calaclated in threecircumstances:(1)adiabatic process,(2)diabatic process caused by atmospheric cooling,and(3)diabatic process resulting from atmospheric photochemical heating and cooling.The resultsindicate that the photochemical heating is as important as Newtonian cooling and its contribution tothe time damping rate of gravity wave can not he negligible.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3种接地装置接地电阻的持续观测,分析了降水、温度对接地电阻的影响,结果发现:接地电阻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汛期(4-9月)降水量增加,温度也逐渐升高,接地电阻呈现下降趋势,在9月之后,随着降水的减少及温度的下降,接地电阻逐渐升高,此过程一直持续到翌年的2月;接地电阻的变化率与接地体类型及尺寸大小密切相关;降水量...  相似文献   

15.
王晨稀 《气象科学》2004,24(2):168-176
本文应用MM5模式,在45km和25km模式分辨率及Blackadar和MRF边界层参数化方案下,选择AK、Grcll、KF和BM等4种对流参数化方案对非汛期22个降水个例进行48h预报试验。结果表明KF和AK方案预报的降水量误差较小,BM方案预报的降水量误差较大;各种方案预报降水效果的优劣对于量级不同的降水是不同的,对中雨、大雨和暴雨的预报,没有哪一种方案的预报效果是绝对最优的;不同方案预报降水结果的差异对量级大的降水比对量级小的降水大;在大部分情况下,相同方案在45km分辨率下的预报结果好于在25km分辨率下的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16.
基于CWRF高分辨率模式的模拟结果,探讨了8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1986—2015年间东亚近海热带气旋的路径、频数及强度模拟的影响。结果发现:采用Kain-Fritsch方案模拟的热带气旋活动的空间分布与JTWC统计结果最接近。KF方案模拟的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强度)明显高(强)于其他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而BMJ方案模拟的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强度)明显低(弱)于其他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进一步分析发现,采用优化集合积云参数化方案(ECP)模拟热带气旋频数、ACE指数以及PDI指数的年际变化趋势较好,而采用KF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热带气旋空间分布、频数及强度的模拟总体最优。  相似文献   

17.
采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和NOAA全球逐日降水资料,首先利用EOF方法分析了南海夏季风的垂直结构时空变化特征,然后初步探讨了南海夏季风垂直结构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和机制。(1)南海夏季风的垂直结构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EOF第一模态型主要表现为南海夏季风垂直结构的年际变化特征,为对流层低层西南风和对流层高层东北风同时增强(同时减弱)(简称“低层-高层同时增强”和“低层-高层同时减弱”)两种典型结构变化;EOF第二模态主要表现为南海夏季风垂直结构的年代际变化,为对流低层(高层)西南风(东北风)由下向上的增强到减弱变化和相反的对流层低层(高层)西南风(东北风)减弱到增强的变化(简称“低层强弱-高层强弱”和“低层弱强-高层弱强”)的两个不同年代(时段)的垂直结构变化。(2)南海夏季风垂直结构变化通过改变对流层低层、高层的环流异常变化来影响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异常变化。南海夏季风呈“低层-高层同时增强”垂直结构时,南海低纬热带季风环流异常加强,长江流域低层辐散、高层辐合及异常下沉运动,其南侧的华南地区和北侧的东北地区是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异常上升运动,导致华南降水异常偏多、...  相似文献   

18.
1991年江淮特大暴雨的降水性质与对流活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从计算大尺度热源和分析TBB资料两个方面,阐述了1991年江淮梅雨期间降水性质与对流活动的季节性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梅雨期间江淮上空3个强上升运动时段分别形成了3场暴雨,由暴雨释放的热量使江淮大气出现了3个时段的强加热;3场暴雨的降水性质呈显著的季节性演变,由第1场暴雨以锋面性降水为主发展到第3场暴雨异常强的对流性降水。文中详细分析了热源和水汽汇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从大气运动场和热力结构讨论了盛夏强对流降水期间积云对流以涡动形式对热量和水汽的强铅直输送作用。江淮地区TBB值能很好地反映降水状况,雨期一致地对应于TBB低于250K的时段。梅雨中后期东亚地区对流活动季节性地增强,带状对流区(特别是TBB高负距平区)与雨带位置相符。对流带位置及对流活动强弱与西南暖湿气流活动密切相关,它很好地表征了东亚地区的低空急流(给积云输送热带对流大气)。梅雨期间对流带主要出现在江淮流域,但可在东亚范围内飘移,它落在江淮与否则决定了江淮暴雨的维持与中断  相似文献   

19.
个体积云发展演变特性的一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瑞荣 《气象学报》1963,33(2):257-270
本文先根据我国的观測事实,分析了个体积云发展演变的一些特性,并在理論上考虑了水滴对空气的拖带作用和水分相变(包括云外未飽和空气混合进云所引起的蒸发)的影响,假定个体积云为結构均匀的云块,由此計算了个体积云发展的层結条件和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些特性.計算結果指出,水滴拖带和水分相变作用对积云的发展条件很有影响;計算所得的个体积云发展演变特性与观測所得的結果也比較符合,可以对某些实际現象給以初步的理論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