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脑卒中具有较高发病率,且其并发症严重影响到患者预后。脑卒中相关失眠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就脑卒中相关失眠的临床特点、相关因素、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对预后的影响进行综述。脑卒中的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而失眠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症状。脑卒中相关失眠的诊断需同时满足脑卒中和失眠的诊断,是指在脑卒中后首次出现或脑卒中前已有的失眠在脑卒中后持续存在或加重,并达到失眠诊断标  相似文献   

2.
目前失眠的治疗分为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治疗效果不一。对于脑卒中后不同阶段患者失眠的治疗选择尚无定论。本文就常见的失眠治疗方法根据它们在脑卒中后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恢复期失眠的应用进行详细文献回顾,为脑卒中后失眠患者的治疗提供借鉴。目前关于卒中相关失眠治疗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比较少。现有研究不支持使用苯二氮?类治疗卒中相关失眠,研究提示睡眠卫生教育和失眠认知行为治疗、非苯二氮?类药物、褪黑素受体激动剂、抗组胺H1受体药物、部分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食欲素受体拮抗剂、中医疗法等有助于改善脑卒中亚急性期和恢复期后睡眠质量,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但存在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评价不足,对副作用评价不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轻中度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失眠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40例脑梗死急性期的患者做为病例组,30例无脑梗死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多导睡眠监测仪对两组的睡眠进行监测,同时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两组进行评分,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别。结果病例组失眠率为92.7%,远高于对照组;主要表现为总睡眠时间缩短,睡眠潜伏期延长,入睡后清醒时间增多;睡眠结构紊乱,N 1期睡眠显著延长;病例组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失眠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高于非失眠者。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患者失眠发生率非常高;主要表现为睡眠结构发生发生紊乱;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失眠患者常常伴发抑郁情绪;早期识别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失眠的睡眠结构紊乱及抑郁情绪在此类患者中的比例,给予精确治疗,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及预后。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后抑郁(PSD)是指脑卒中后患者出现的烦躁、焦虑、自责、食欲减退、失眠易醒、悲观失望等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研究发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抑郁发生率41.56%[1],易导致患者的症状加重,使患者在精神上负担更多的痛苦,直接导致生活质量明显降低,还严重影响抑郁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依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恢复期伴失眠的临床及神经心理学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2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卒中后3个月进行失眠及神经心理学评估。失眠的评估采用标准的失眠问卷,抑郁症状评估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S),焦虑症状评估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S)。比较失眠及非失眠2组间的临床及神经心理学指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失眠的影响因素。结果 67例(29.8%)存在失眠。失眠患者入院NIHSS评分及HDS评分较非失眠者更高(P0.05),卒中前失眠更常见(52.2%vs.12.7%,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前失眠症状(OR=2.729,95%CI=1.550~4.804,P=0.001)及HDS(OR=1.240,95%CI=1.158~1.327,P0.001)均为缺血性卒中患者伴失眠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卒中恢复期伴失眠十分常见。卒中前存在失眠症状以及卒中后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是伴失眠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危险因素及主要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63例为研究对象,并以1:1选取同期收治的老年(年龄≥65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3例作为对照,对患者行全方位的检查,详细了解患者的自身以及家族患病史,对患者的主要生活习惯,可能造成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不同危险因素对患者的影响程度。结果青年组患者中腔隙性梗死41例(65.1%),老年组30例(47.6%);青年组患者男女比例为3.5:1,老年组为1.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中双侧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多支动脉斑块以及无超声异常等类型患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史、冠心病史和既往心血管病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P0.05)。结论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腔隙性梗死最多,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早发家族性心血管病史、家族高血压史以及高血压和吸烟酗酒史是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 (BHS)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 对 84例急性脑卒中合并BH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BHS发病率为 2 9.7% ,95 %BHS患者于脑卒中后数小时~ 1周内发生 ;出血性脑卒中发生BHS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 (P <0 .0 5 ) ;脑干及基底节区病灶合并BHS明显高于脑叶病灶 (P <0 .0 1)。BHS心电图主要表现为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类心肌梗死。心肌酶谱异常率为4 5 2 % ,5 0 %合并低钾血症和 /或低钠血症。死亡率为 2 9 8% ,明显高于未合并BHS的脑卒中患者 (14 1% ) (P<0 .0 5 )。结论 BHS发生与脑卒中类型及部位 ,低钾、钠血症等因素有关 ;预后较未合并BHS脑卒中患者差。其发病机制可能为脑卒中直接或间接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神经体液功能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8.
慢性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慢性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症状、伴发焦虑和抑郁的特点以及两者的关系。方法:选取慢性原发性失眠患者68例为原发性失眠组,选取有睡眠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62例为继发性失眠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Athens失眠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原发性失眠组Athens失眠量表总分和分项中入睡困难、早醒、总睡眠时间减少、总睡眠质量差的分值显著高于继发性失眠组(P〈0.01)。原发性失眠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与Athens失眠量表总分和睡眠维持困难、早醒、总睡眠质量差、白天躯体症状分项密切相关;抑郁自评量表得分与Athens失眠量表总分和早醒、总睡眠时间减少、总睡眠质量差、白天情绪改变、白天躯体症状分项密切相关。结论:慢性原发性失眠患者的入睡困难、早醒、总睡眠时间减少和总睡眠质量差是其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酒石酸唑吡坦片在急性脑卒中后失眠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07—2016-08收治的急性脑卒中后失眠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4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46例给予酒石酸唑吡坦片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0.45%,观察组9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阿森斯失眠量表评分、MES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无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酒石酸唑吡坦片用于急性脑卒中后失眠的临床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失眠症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起病6h后,虽经过临床治疗在1周内病情仍在进行性加重的卒中,其发生率为脑卒中患者的30%左右,没有明确的药物可以阻止进展性脑卒中的病程,其致残率、病死率均高于其他类型的脑梗死。脑梗死患者一旦出现进展性卒中,临床医生、患者和家属均感到失望。本文围绕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