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血管痉挛活体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因此,寻找一种理想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将对脑血管痉挛发生机制及临床防治的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尚无一种用于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理想模型。本文就应用各种动物制作脑血管痉挛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因此,建立一种理想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将对脑血管痉挛发生机制及临床防治的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文章介绍了各种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优缺点及应用范围,但目前尚无一种用于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3.
<正>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颅脑损伤后常见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可引起脑血管痉挛、脑梗死及脑积水等,有报道称颅脑损伤患者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为25%~40%[1-2]。脑血管痉挛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并发症,进而引起相应血管受累,引起脑组织缺血,脑细胞死亡,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出现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研究报道,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能显著减少其引起的缺血性脑损  相似文献   

4.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多种原因使血液进入颅内或椎管内的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综合征,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烟雾病、肿瘤等,其中以动脉瘤出血最常见,大宗文献统计表明动脉瘤出血占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52%[1],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所脑血管痉挛造成的迟发性脑缺血,是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故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成为了改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重要目标。Brown[2]倡导"3H"疗法,即高  相似文献   

5.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 sabarachnoid cavity hemorrhage,tSAH)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有报道头外伤患者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为12%~53%[1].tSAH的血性脑脊液可引起脑血管痉挛,许多研究结果提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积血是外伤后血管痉挛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2,3].另外血性脑脊液可能引起蛛网膜粘连,如不及时正确处理,易并发非交通性脑积水.  相似文献   

6.
迟发型脑血管痉挛(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 ,DCVS)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AH)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易引起迟发型缺血性不可逆性脑损伤,可导致继发性脑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1]。我院2012‐01—2013‐12收治的79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观察脑脊液置换联合尼莫地平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致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提供参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03—2015-03收治的9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有无合并脑血管痉挛将其分为2组,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发病意识状态、体温、钙离子及血钙水平等指标,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中年、钙离子拮抗剂干预、白细胞计数、Hunt-Hess分级均为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为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水平,必须强化对中年、白细胞计数水平高、Hunt-Hess分级高及未给予钙离子拮抗剂干预的蛛网膜下腔患者的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8.
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 将7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尼莫地平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用脱水、止血等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结果 尼莫地平组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脑血管痉挛被认为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 尚不明确,且治疗效果不佳。最近的研究表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受多因素影响,包括脑血 管功能失调、氧化应激、皮层去极化、免疫反应等,现就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可能发病机制 及防治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纤维蛋白原(FbG)的动态变化及其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经CT诊断发病24h内入院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动态观察发病后ld、3d、7d、14d及21d外周血FbG,比较4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与23例无脑血管痉挛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FbG动态变化.结果 出现脑血管痉挛的患者发病后3d、7d、14d FbG均明显升高(P<0.001),21d时恢复正常(P>0.05),且发病后3d、7d、14d、2ld FbG均显著高于无脑血管痉挛发生的患者(P<0.01);无脑血管痉挛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后7d FbG明显升高(P<0.001),14d恢复正常(P>0.05),21d时低于正常(P<0.001).结论 动态检测血浆FbG水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减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