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生活饮用水在蓄贮过程中,造成二次污染,使水的品质下降。通过分析蓄水装置水力特性对水质影响的变化规律,指出水池(箱)的水力特性是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之一。提出完全混合式水池(箱; 最大水力停留时间为 12 h。在水池(箱)中保持一定流动状态是防污染蓄水装置设计的基本技术条件。从而为设计与开发防治二次污染的蓄水装置及蓄水装置的运行和管理,在水力特性方面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古代秦巴先民克服秦岭、大巴山阻隔,开通了数条古道,史称秦巴古道。开县位于秦巴古道重要路段,据有巴夔之喉衿、襄峡之唇齿的战略要地。三峡秦巴古道早在西晋就已经开通,唐代拓展成洋万涪道、洋渠道和荔枝道,传统上又称洋巴道。宋蒙战争时期,秦巴古道开县段是双方必争之地,几易其手,成为影响全局的军事通道。明清时期,开县秦巴古道降为商道,商贸日盛;小川北道、东西向通道、南北向“三纵一横”的小道,构成了以秦巴古道为主伸向四方的开县交通网。历史上,三峡开县秦巴古道不仅是一条经济动脉,一条军事通衢,还是一条文化走廊。  相似文献   

3.
三峡工程蓄水前后库区水质变化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国家环保部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简称三峡公报)发布的1996-2008年三峡库区的水质监测实测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以2003年和2006年作为标志性节点,分析其水质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沿程干流及远坝支流乌江除2006年及嘉陵江除2004、2006年外,其余年份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断面,受蓄水影响不...  相似文献   

4.
水库蓄水初期库底土壤对水质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蓄水库——瀑河水库为例,在现场调查基础上,使用蒸馏水和模拟水分别进行模拟实验,分析研究了库水中氮、磷、COD、重金属等组分的特征及其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形态的氮、总氮、总磷、COD、重金属的浓度均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且模拟水中的浓度变化小于蒸馏水中的变化;但从整体趋势看,各组分源于土壤的含量较低,对库水水质未产生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龙颖 《科技资讯》2015,13(4):109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污水的排放量越来越大,提高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的能力就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而要对污水进行处理,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做好污水处理厂污水水质的检测,该文从对污水水质检测人员进行专业技术教育以提高其自身综合素质;加大对污水处理厂污水水质仪器设备的投资力度;优化污水处理厂水质检测的项目;正确选择合适的污水水质检测仪器仪表并做好日常维护等六个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了如何做好污水处理厂污水水质检测的几个途径。  相似文献   

6.
罗玮 《科技咨询导报》2012,(24):149-149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水污染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众所周知,水在国民经济和大家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水排放量成逐年增加态势,因此对水质检测技术要求越来越高,文章对水质检测的质量保证措施作以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7.
黄文志 《海峡科学》2009,(6):154-154,162
把梅溪看作闽江一个恒定流动的点源,从实测和测算梅溪口断面挥发酚的浓度,利用一维稳定模型预测下游35公里闽侯、48公里西区水厂两个取水口断面挥发酚浓度情况,分析其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8.
校园生活污水水质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学生公寓的生活污水进行监测,得出了各个指标的变化规律,中午和午夜生活污水中污染物浓度较高,而清晨和傍晚稍低;冬季污染物质浓度高于春夏季.主要污染物质为氮和磷,不宜作为景观用水,可用作废水灌溉;污水可生化性较好,宜采用生物法处理.  相似文献   

9.
微藻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自养型微生物,同时能够降解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和积累油脂,光照强度是影响藻类生长的重要条件之一;利用原始市政污水来培养栅藻,通过调节光强的不同,分别研究了栅藻在1000lux和3000lux光照强度下对污水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栅藻的藻密度在3000lux条件下要高于1000lux,其中栅藻在3000lux下培养时最大藻密度为268×10^5个/mL,明显高于其他3组;不同光强下,栅藻在光照为1000lux和3000lux条件下TN去除率分别为90%和94%;TP去除率分别为98%和99%,高于相应污水组的67%和94%,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的提高能够促进藻类的生长,提高藻细胞的活性,从而提高栅藻对水体中污染物质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10.
调查报告以三峡清库和"1 35"蓄水为对象,以三峡清库、"1 35"蓄水与库区水环境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为研究核心,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大量数据和资料揭示了三峡清库和"1 35"蓄水的积极价值与存在的水体生态安全问题,分析了主要成因,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LabVIEW为开发平台,综合自动检测技术和通信技术,研究开发三峡水库水质在线监测基站系统,为三峡水库水质的在线监测提供一种全新的、准确及时的方法,同时可有效地提高环境执法水平,并解决了水质监测中历史数据记载的方便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三峡电厂日调节调度改善库区支流水质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分析三峡水库初步蓄水以来在支流存在的水环境问题,提出:如果三峡电厂按较大规模进行日调节调度,一些支流和区域出现“水华”的情况就可得到缓解。根据三峡水库不恒定流数学模型模拟计算结果,若三峡电厂按现有能力最大规模地开展日调节调度,可在库区形成大范围的“潮汐”作用。库区水位规律性涨落可大量增加支流与干流水体交换,利于抑制支流“水华”现象的发生。建议三峡电厂进行日调节与支流“水华”控制的调度试验,寻求通过调度改善库区水环境的途径。三峡工程如果能通过改善调度来调节库区环境状况,不但对促进三峡水库尽快抬高蓄水位有积极作用,而且对协调水电工程与库区环境保护的关系也将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三峡库区水环境现状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峡工程自2003年蓄水发电以来,已经初步显现了防洪、发电和航运等综合效益。长期监测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水污染物排放量稳中有升,库区江段水环境质量基本稳定,总体水质保持在III类水质标准,部分主要城市江段岸边出现污染带,支流部分水域出现“水华”现象。针对未来三峡水库存在水环境风险,建议从技术、管理、投资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污染源的综合治理,研究并实施环境友好的水库调度措施,正确处理三峡工程运行与水环境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三峡库区有着丰富的水资源,这是我国北方缺水地区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近几十年来,库区的水环境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全面保护,综合治理三峡库区的水环境迫眉睫。在分析三峡库区水环境的现状,探讨造成三峡库区水体污染的原因,论述加强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防治水污染的主要措施和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三峡库区蓄水后,水体自净能力减弱,部分支流呈现富营养化趋势。为防止水体富营养化,需要对三峡库区小城镇居民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建设运行成本低,出水水质好,管理简单,可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库区山地地形特点建造人工湿地,不占用耕地,还具有固坡防沙减少水土流失的生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02年和2006年长江三峡库区巴东段的七个监测断面的水质监测结果,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P值法)对各监测断面、城区江段以及其总体水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巴东段2002年水质状况属于中度污染,2006年水质状况属于轻度污染,主要污染区域为长江干流巴东段和神农溪;主要污染物是粪大肠菌群、氨氮、总氮、总磷和石油类。  相似文献   

17.
三峡水库氮磷污染贡献率估算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氮磷是三峡库区水质的决定因素.在分析三峡水库中氮磷污染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运用统计法、通量法和模型法估算了三峡水库氮磷污染物的上游来量和库区产生量,以及库区点源负荷、面源负荷,得出了库区氮磷污染主要来自库区上游和库区面源污染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三峡水库蓄水后荆江三口分流比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根据近50年来的实测资料,分析了三口分流比变化的原因.在1955-1990年期间三口分流比递减,主要原因是荆江河段水位下降以及三口口门淤积;而在1990-2004年期间三口分流比基本变化不大,主要原因是荆江河段水位以及三口口门冲淤均变化不大、三峡蓄水以后,长江干流含沙量将会大幅度减少,笔者结合三峡蓄水以来的实测数据预测了蓄水20年后荆江河段的水位变化.在此基础上,计算了三口口门冲刷深度以及分流比的变化.结果表明,荆江河段中、高水位下降幅度有限,三口口门河床高程下降幅度较大,因而三口分流比将不会减少.  相似文献   

19.
三峡库区开县坡地稳定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开县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近似的乡镇划成5个片区,再将各参评因子的调查数据通过数理分析统计处理。得出各片区坡地稳定性综合评价指数,并进行评价。其成果对三峡库区及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均有积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